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小学语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小学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从阅读的角度讲,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才能深刻体悟课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抓关键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一句话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意思,往往都会蕴含在一些关键的字、词之中。

抓住这些字、词进行品味,对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将起到重要作用。

如《桂花雨》一文中:“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中的“浸”就是一个关键词。

“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指沉浸,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由此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表演,假如你就是作者,会怎样缠着妈妈呢?通过表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2.通过变换句式理解句子意思。

句子中的句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疑问句、因果句、反问句等,教学中如果能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就会浅化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对理解句子内容,体会情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的“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可以引导学生把这句话改成“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将两个句子比较着读一读,学生就会明白,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时,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其相通之处,并能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含义。

特别是在说明文中。

如《秦兵马俑》一文,“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

”读完这句话,学生能初步感受到一号坑很大,但对其中具体的数字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进行对比教学,如我们的教室大约60平方米,一号坑的面积大约相当于238间教室那么大。

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的体会到一号坑面积之大。

4.联系写作背景理解句子意思。

有的文章,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离开了当时的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其弄清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

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中“我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

”学生对这句话很难理解,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接着交流查阅到的有关香港的资料,在学生了解到香港这个“游子”在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后终于要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时,提出问题:这里“失散多年的孩子”指的是谁?“母亲”指的是谁?此时,学生不难理解“失散多年的孩子”暗指被英国人占领、统治百年的香港;“母亲的怀抱”暗指祖国这个大家庭;“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隐喻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5.从文章中心入手理解句子意思。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能接触到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环境衬托等写作手法,其中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句子,有的甚至点明了中心,因此可以把理解句子同中心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加透彻。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这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与“可贵之处”,然后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故居主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与宋庆龄可贵品质的相似之处,学生不难发现,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小学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一一、引导学生明确要体会句子的哪方面意思理解文章中的句子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如何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内容、背景,找到句子背后的意义;或者撇开句子表面意思,找到文章中更深一层的意思。

首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

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体会句子含义就是体会句子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感情和思想”,这是克服理解句子困难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对句子含义的正确理解,说得再多,写得再具体也无效。

其实学生感到体会句子难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怎样理解体会,因此,教给学生体会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1.抓关键词语理解。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点词。

抓住了重点词就抓住了一个句子的命脉,理解了重点词就理解了该句的全部。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的毁灭》关键词语“不可估量”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

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美不胜收。

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句子含义便会迎刃而解。

3.紧扣文章的中心。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心思想揣摩作者写句的目的,想想这句话作者要表达所写人或物什么思想感情,或要表现所写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还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例如: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桂花雨》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泾渭分明。

4.了解文章的背景。

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成的,所以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了解作者,了解他写作的初衷、写作的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讯息。

《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句话,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作为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时代背景想的话,台湾刚刚光复,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许多台湾人不会说中文,不会写中文,他们重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我是中国人,我热爱中国”出自被日本人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同胞之口,那种真挚的情感,学生能从句子的语气中体会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从而激起一种民族自豪感。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文本理解至关重要,而诗歌的主要内容,更是与背景知识紧紧相连。

5.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高年级课文中一些句子比较深奥,如果仅钻字眼很难把握句子的准确含义,即便能“挤”出来一点,也让句子的含义显得空洞而苍白。

所以,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理解句子可以由浅入深,层层剥茧,把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去理解,才能体会得更真切。

理解重点句子方法还有很多,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类型、学生情况,抓住句子的特点,选择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能力。

三、教给学生表达对句子理解的技巧学生理解得对,还要表达得好。

一般来说,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及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如写对“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这一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会根据字面写出诸如“把石头比做“雹子”说明石头多,写出了战士们的决心、仇恨”这一类句子,但这只是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不把石头比做“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及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把石头比做“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样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才算表达得比较完整。

对于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最好点明所用修辞手法和作用。

如写对“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一句的理解,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自己这时的全部感情。

要点明这句话是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理解蕴含哲理的句子,题目中往往会要求“联系实际”谈理解,如果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学生别忘了举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印证其阐述的道理。

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或看到的。

小学语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二一、分析法。

主要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有关键之词,警策之句,拎出关键词句,牵全文。

如《长城》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抓住“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些动词,让学生明白这是因触景生情而展开的自然联想。

这一段,“凝结”是重点词。

长城由什么凝结而成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凝结而成的。

)为什么? 因为:1、条石多、多到数不清。

2、条石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3、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

“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4、山势“陡峭”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修筑了这样艰巨伟大的工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