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

案例: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案例: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苗族银饰
▪黔东南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的东大门,是湖广一带进入云贵川的主要通道,也是湖南、重庆南出广西的重要走廊。

全州面积3.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6.91万人,聚居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

而且黔东南的苗族占全国1/4。

2008年全州人均GDP4461元。

▪文化背景
苗族银饰是中国西南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银饰产品当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品类。

“苗银”这个词是汉语当中唯一一个有广泛认知、以少数民族命名的特定金属饰品词汇。

身着盛装、佩戴大量银饰的苗族女性形象甚至在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广告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例如畅销白酒品牌金六福的广告以及2008年中国市场最成功的商业影片《非诚勿扰》。

贵州苗族制作银饰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约500至600年。

传统苗族银饰造型、图案都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例如蝴蝶妈妈图案(黔东南州苗族传说中苗族始祖姜央为蝴蝶所生)、大牛角形头饰(传说中神农氏炎帝为人身牛首)等等。

另外由于银饰便于携带和保管,也不必担心火灾的发生,所以银饰成为每个苗族家庭必备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财富。

黔东南是贵州苗族银饰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尤其是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乌高三个村寨,以及与之相邻的台江县排羊乡久摆村、施洞镇塘龙村等都是著名的“银匠村”。

雷山苗族传统的银饰因为所用材料的来源十分复杂,所以成色也很不一样,有含银30%~40%的,也有含银89.1%的(用“袁大头”打制),还有含银95%以上,甚至含金的“箩箩银”。

因为成分、款式、风格多样,所以苗族人对自己的银饰并无一个统称。

所谓“苗银”的说法是近年来在汉族或者其它民族消费者当中形成的。

▪规模与趋势
雷山共有银饰从业者约780人,主要集中上述3个银匠村。

年产值总计大约为1800万元。

规模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接近100万元。

从从业人数大致可以判断,整个雷山银饰产业的规模应该是在不断增长的。

例如控拜村在1980年代大约只有100名左右的工匠,1990年代为200多人,现在达到400人以上。

就整个黔东南州而言,2003年成立于凯里市的仰阿莎公司是规模较大的银饰企业的代表。

目前拥有工匠60余名,其中来自施洞、控拜等著名银匠村的专业技师15人,2008年销售额为680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万元,号称“中国最大的苗族纯银手工艺品供应商”。

最近十年来这个产业最重要的趋势是:银匠往外地流动。

因为3个银匠村交通并不十分便捷,不利于商业扩张。

所以银匠们选择前往周边城镇甚至中心城市去发展他们的事业。

目前黔东南州所有的县都有来自3个银匠村的从业者,另外还有一部份人在北京、广州等地从事银饰销售,留在村里从事加工的银匠已经所剩无几。

黔东南州其它苗族银饰较多的县如台江等地的情况也相差无几。

▪生产组织与生产技术
雷山银饰行业多数的从业者没有正式注册,甚至行踪不定,正式注册的企业只有10家,但即使对于正式注册的企业,政府的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并不完全清楚他们真实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雷山苗族银饰的生产流程包括开皮、拉丝、压模、钻刻、镂空、焊接、清洗等多道工序,一般所有流程都是纯手工加工。

多数从业者的生产组织形式为家庭作坊。

在雷山,真正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拥有自己的渠道、员工有明确专业分工的从业者只有少数几户。

银饰的原材料以前是纯度较高的白银(一般为含量98.7%或者92.5%的首饰银),主要来自湖南,目前银价大约3700元/公斤。

近年来原材料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使用某种铜合金,即所谓“白铜”打制的“银饰”产品似乎越来越多见,市面上甚至有白铜的全套盛装产品。

▪销售与市场分析
以雷山县为例。

雷山银饰行业的商业化程度比较高,销售渠道较为丰富。

例如在西江千户苗寨景点、雷山县城、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营盘坡等地自建门店。

而在北京潘家园等大城市手工艺品集散地,也能看到雷山银匠的摊铺。

联合国专家2009年8月在西江做的一个市场调查表明,来西江的外省游客(61%)已经明显多于省内游客(39%)。

黔东南州的当地消费者只占到大约1/5。

而外省游客当中广东、上海、北京、浙江等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游客占比达到大约1/3。

银饰价格的制定大都采用成本加成法,对于实心手镯等加工深度较低的产品,原材料成本占零售价的比例一般为60%左右,而具体零售价格随着银价波动。

而且当地销售的银饰产品极少有正规的包装,看上去不是特别体面。

到目前为止,雷山银匠们的品牌意识并不浓厚。

加工规模较大的从业者注册了自己的品牌,但是在产品上反映出来的特征并不明显。

而从设计风格、产品门类、产品价位等角度来看,彼此的区别也并不明显。

总体来讲消费者缺乏品牌认知。

一些名匠,例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顾永冲师傅等人拥有一定的个人品牌,但是到目前为止传播的范围有限。

另一个对于苗族银饰这一品类整体不利的因素是,雷山的许多银匠和市场人士习惯将几乎不含银的白铜饰品称作“苗银”,以示与纯银的区别。

这造成了整个市场价格信息的混乱(白铜产品的价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
的。

"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
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
格几乎不到纯银同类产品的1/10)。

对此政府做了一些规范市场秩序的努力,例如经过相关部门认可的银饰柜台的一角会贴上一个标志证明本柜台产品的质量合格,没有虚假。

无论是在雷山还是黔东南州其它地方,各个店之间的苗族银饰设计在似乎越来越趋同。

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独创的设计也很快就会被抄袭。

因为苗族银饰整体的知名度较高,因此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廉价首饰批发市场出现大量的“仿苗银饰”。

例如在广州最大的饰品和小商品批发中心——一德路和人民南路商圈,那里有数以千计的批发商,其中至少有数十户商家号称他们在经营少数民族饰品。

在某些商店,甚至会看到有一个穿着满身苗族盛装的女模特立在门口。

可是事实上,他们的产品几乎跟苗文化和苗民族扯不上任何关系。

所有这些饰品都是在东部省份,例如广东、浙江和福建设计和生产的。

这些所谓的“苗族银饰”实际上都是由一些很廉价的、含银量很低甚至为零的合金材料制作而成,而且多半都是用电脑、机器加工而不是纯手工加工,价格低廉,一个戒指或者一对耳环的批发价一般在6~7元人民币。

但是它们的花纹和光泽又和真正的苗族饰品很相似,只有专业的客户才能区分。

问题:
1. 您认为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产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2. 请为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产业发展设计一个“5年行动方案”。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