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文化浅谈摘要: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有口头民俗学,风俗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物质民俗学。
其中物质民俗学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
而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特别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苗族居住分布范围广阔、文化丰富、服饰独特,其中以丰富优美的银饰最为有名。
苗族服饰中的银饰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制作精美、工艺一流,其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它是苗族灿烂文化中最为闪亮的明珠,也是现代人类了解和探寻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情况的宝贵文化资料。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艺术价值一、苗族历史及服饰特点简介1.1苗族历史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2苗族服饰总介苗族人民居住范围广阔,南及海南岛,西北及宁夏、新疆,无不有苗族居住。
目前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两省。
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构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
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
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
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
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
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二、苗族银饰2.1苗族银饰简介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在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重的可达几公斤。
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加工精美,其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
它真实地装载着苗族历史、经济、文化、艺术等情况,客观地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2.2银饰加工工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
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推陈出新。
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2.3银饰类别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2.3.1头饰苗家女子的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花梳、银耳环等。
头饰在所有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通过头饰可判断出服饰主人的各种情况。
头饰中的银角分西江、施洞、排调三种类型。
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颇具特色。
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
排调型银角靠银片紧裹头帕,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
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
湘西地区的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面装饰,层次感极强。
冠在头上,脚下走动,颤枝银花一片银光闪烁,显得花姿绰约。
银帽下沿齐眉流苏,也随之摆动。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哪怕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就风格而言,有的发簪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银耳环则是苗族银饰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
分为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几种,以悬吊型和环状型较多。
苗族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龙、花、鸟、蝶、等题材之外,其他形象亦多出现,比如湘西苗族特有的茄子形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在形似中又有变化,显得俏皮而有趣。
类似的设计还有牛角形耳环、钉螺坠耳环、催米虫耳环、蜻蜓耳环等。
苗族耳环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仅贵州省博物馆不完全收藏就有近100种。
2.3.2胸颈饰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胸颈饰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
银项圈可以分为套圈、链型和圈型三种。
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等。
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等。
另外还有银龙项圈,它为双层,以银片拼合,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丰满,工艺复杂,是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胸饰,因佩带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它是以长命锁演变而来的。
其中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
银胸牌为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时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银胸吊饰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
多为几根银链,以精美取胜,玲珑剔透。
链上多以“五兵”为坠,常见的兵器有刀、枪、盾、弩、棍、剑、铲等。
现在的吊饰又加入牙签、小铲、钩针、镊子等坠饰,所以在苗乡“五兵佩”也被称为“牙签吊”。
2.3.3手饰手饰包括银手镯,银戒指,其是苗族银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银手镯佩戴多者达四、五对之多,其造型不一,形式多样。
有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编丝型、浮雕型、搂空型、篓花型、焊花型等等。
风格粗扩的手镯光面无纹,硕太沉重;风格细腻的手镯用极细的银丝编织或焊成空花,工艺精致。
浮雕型手镯以连续花枝纹或龙纹居多。
龙纹手镯双龙盘旋,龙眼凸出,生动夸张。
苗族戒指分大小,小的最普通,也很常见,而大的戒面则较宽,几乎遮住整个指根表面,戒面为浮雕花鸟或镂空花朵及绞藤等。
与其他银饰相比,传统银戒指式样最少,流行面最窄。
2.3.4衣饰衣饰包括银衣片、银围腰链、银扣等。
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着银衣,银衣片是银衣的主要饰物。
银衣片装饰衣袖、衣襟、衣摆边等处,起喧染及衬托作用。
银衣主片有浮雕狮、凤凰、锦鸡、龙、仙鹤、蝴蝶、花卉等形象。
多数苗族地区盛行以围腰作为主要衣饰,其中部分地区俗以银链为围腰带。
银围腰链多以梅花为链环造型,有单层、双层两种,两端同围腰的连接部为蝶、钱、球等形象的银饰。
2.3.5腰坠饰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银腰带又叫银菩萨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工艺精致,造型丰富。
苗族分布广,人口众多,银饰种类繁多,以上只是简单介绍。
结语苗族银饰文化反映了民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底蕴,是其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
苗族银饰是苗族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流动的“服饰史书”。
与此同时,银饰文化中所映射出的民族先民的古老传统成为了现代社会探索人类历史的线索。
它既让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情况外,还为学术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实物。
在全球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苗族银饰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
参考文献[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8[2].戴平.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杨昌国.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论苗族女性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1992,(4).[4].杨昌文、何晏文.苗族服饰分类浅谈.[J].贵州民族研究,1987,(1).[5].杨昌国.苗族服饰[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