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学习:对清末民初ldquo易服饰rdquo这一变革的研究和看法041119000641

综合学习:对清末民初ldquo易服饰rdquo这一变革的研究和看法041119000641


清末新政后,服饰上华夷大防的坚固防线被打破,西装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以
西装为底版改装的军服、警服、校服越来越多的在国内传播开来。辛亥革命后, 革命党人和学界青年称为服饰新潮的领军人物。中山装就是在这新旧服饰文化交 替转型之际诞生的,它由孙中山先生依据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以西服为底版改制的,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服饰改革 家。
过渡
清朝的男子服装一般是长袍和长衫,马褂穿在长袍外边,这样便于骑射。马 褂又分为半袖、短袖和无袖几种,根据官品等级和家庭状况分不同的布料制成, 等 级最高的是黄马褂。与剪辫风潮同时而来的便是易服风潮。在近代西风东渐 和中西文化碰撞、对比与筛选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服饰颜色单调晦暗, 穿起来十分不便,而且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缺乏朝气之感。随着人们的服饰观念 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西装在这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最先着洋装的是开放地区如 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的买办商人。随后,留洋学生也开始着西装。维新变法、
取代帝制,国民思想得到解放,许多旧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由此,与民主共和
制度相适应的新观念应运而生。因此在民初很快形成一种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 风尚,谁就开明化,属于新派人物。因此,追求生活上洋化的阶级和阶层流行起 来。况且人们认识到服饰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独特的情感认同功能,而旧服饰与当 时社会格格不入,因此服饰变革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广泛要求。 4、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 以妇女谋求妇女自身的解放,秋瑾勇敢地冲出家庭首先挥舞起旗帜。在她之 前,天地会、太平天国只有苏三娘、洪宣娇那样的著名女流;掀起公车上书运动
地区首次在南方,我认为原因有,南方的经济基础本来就好,自古以来,都有经
济重心南移的举动;况且鸦片战争以来,通商口岸从东南沿海开始,从而东南沿 海必将首先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冲击。 总结 清末民初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各种新思潮新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不 断进行着碰撞,服饰除了作为一种政治信仰的表达方式,还可代表新思想、文化 理念,因此这种变化是倡导者的用心,反映出追求时代的步伐和改革的愿望,逐
思想文化则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可见,连这么小小的服饰都发生了变化, 不断适应时代的潮流,近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必然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古代 中国,“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 重要内容。因此,变异服饰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问题,而是一种政治斗争 和文化冲突的外在表现。它的更新,往往是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在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对比中,更加暴
心态影响下,人们选择服装往往对号入座,一般不超越自己的类别,“间或时髦
妆饰,多非笑之”。 服饰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现代文明趋近,例如打破了封建等级的 服饰观念,但是人们心中存在已久的定制观念并没有消除。服饰角色化现象的出 现就是这种定制观念的反映,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尽管政府不再规定, 但是社会各阶层的人依然墨守陈规,一般不会僭越。究其实质,笔者认为这是长 期以来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人们头脑中分类别分等级的观念依然很牢固。只 有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平等观念进一步的传播才能够消除人们心中这种观念。
二、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社会背景
1、政治变革的推动 近代力主革新的进步人士将易服饰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张恕他说:变法之 说,更仆难终,请为相公先陈三始:盖欲化满汉文武之城,必自更官制始;欲通 君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水火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 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他以易西服为前提, 借此扫除“千年积重”,造成向西方人学习的人文环境,推进政治的革新。戊戌 维新时期,康有为不止一次的提出易服。可见,易服具有深刻的道理。革命派也
渐向近代化靠近。当时的人们持着“辩证的否定观”,很好地做到了扬弃,在保
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优秀的服饰特点,达到中西合璧的理想效果。
参考资料 1、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余红的学术论文《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文化阐释》 3、历史教材必修一、二
4、政治教材必修四(哲学)
5、网络资料
综合学习:对清末民初“易服饰”这一变革的研究和看法
摘要:本文对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进行介绍,以及探求清末民变化的原因和 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特点进行浅析 。
在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学到,近代社会,外来文 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大有影响,中西合并、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典
型特征。我们知道,经济决定政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着思想文化,而
2、从保守到开放,更注重个性解放 长久以来,服装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御寒的工具,在制衣的时候,很少注重 美感,加之礼教的束缚更不用说男子或女子本身的形体特征。清末民初,受新思 潮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文明开化,服饰开始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 体现在逐渐开放和注重个性解放上。男子脱掉老气的长袍马褂,穿上笔挺的西装 或制服。西服更能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意气风发,紧凑灵活;旗袍洋装则更 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尽管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服饰花样渐多,女性社会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女 性追逐时尚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男尊女卑地位仍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许多妇女 追求美丽的服饰,仍然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观。另外,在对新潮服饰的追求中, 一部分人开始变得崇洋媚外,这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制度的影响作用 是巨大的。辛亥革命理论和其推崇的社会制度模式都是直接源于欧美国家,效仿 西方成为一时风气。当时,许多大城市兴起一股西化思潮,服饰崇洋风气便受到 其推动。1912年初,民国政府制定新礼服方案,一些人倾向以西服为定式,这 对服饰的趋洋风气不无推波助澜。 3、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不均衡性 在城乡之间,农村传统的封建思想(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仍然根深蒂固, 当服饰变革这一巨大的浪潮袭来时,大多数的农民依旧不会改变原来的服饰(虽 然前文论述到农民因此有了虽稳定但不多的收入,相比以前的贫困,有了具备买 服饰的能力)但迫于封建思想,追从新服饰可能性较小。而在城市间,随着辛亥 革命的泛及,加上各种外国思潮的影响,再加上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较弱,且人 们的教育程度较好,因此,人们易于接受易服饰这一变革。 在社会阶层之间,富人们一年四季要换新衣多次,传统服饰较麻烦,而西方服饰 有实用美观功能,因此富人乐于接受(前文论述过);而穷人无力则追求这一目 标;从学生角度看,他们把改变服饰当作一种追赶新思潮的行动,他们渴望改变 中国的状况。从社会的最最底层来看,他们觉着传统的衣服做工更加方便,他们 自然不会改变。 在地域差异来说,一般服饰变革起于宫廷。但清末民初并不是这样,服饰流行的
不断推动着,辛亥革命后,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彻底覆灭,
民主共和、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深入人心,陈规陋俗成为抨击的对象。割辫子的 举动也意味着向过去告别,由此,社会风俗的革新,特别是服饰的变迁也因此不 断深入底层人民群众,不断地影响着底层人民群众。 2、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服饰变迁的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劳动 力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由此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棉 纺织业的破产,工场的建立使大量的农民涌入工场,大量民众购买西方便宜的商 品,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因此有了虽稳定但不多的收入,相比以前的贫困, 有了具备买服饰的能力。加之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工 业出现短暂春天。农民的经济实力也进一步提高,具备买服饰的可能性也因此大 大提高。李伯元的小说《文明小史》的一个洋装朋友对别人道出改穿洋装的原因: 中国的衣服实在穿不起,一年到头,皮的、棉的、单的、夹的,要换好几套,就 花费好几十块钱,如今就此一身,通算也不过十几块……因此他认为换成洋装, 不仅省钱,而且又满足崇洋的心理。对一般官员来说,一年四季要购置很多套衣 服,但换了洋装就会减少购买衣服,达到节约的目的,因此作为中产阶级,易服 他们是接受的。 3、社会心理是服饰变迁的重要原因. 民国刚建,形成一个显著的追求大兴变革的社会心态。当时,民主共和政体
女子服饰由原有的旗袍向改良后的旗袍和洋装,由绣花鞋、三寸金莲向高跟鞋
过渡。
过渡
过渡
清军入关后,满族妇女着旗装,汉族妇女着明装,满汉服饰杂糅。传统的旗 袍风格不容易展现女性曲线美,民国后旗袍样式不断的改进:袖子从宽到窄,从 长到短,从有到无;下摆也由长到短,然后又由短到长。同时,下摆开衩也成了 旗袍显著的标志。这些变化,越来越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使其日益成为上层女 性中流行的服装。除了旗袍的流行,女性洋装也开始兴起,但西式服装“起始不 过私娼荡妇所为,继则女学生亦纷纷效法”。[1]伴随洋装而来的就是增加女性修 长与美感的高跟鞋,高跟鞋可与洋装或是新式旗袍搭配穿着,能更加突出女性美, 为当时的上层妇女和贵族女学生所喜爱。它从兴起便一直流传不衰,更成为现代 女子的必备法宝。
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落后,于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社会习俗在对人的塑造
方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无论是 1892年宋恕提出的“易西服”的主张,还是严 复的“开明智、新民德、鼓民力”还是梁启超的“新民”说,都认为革除陋习, 改良社会风气尤为重要,且政治的变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政治 变革之际,移风易俗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广泛要求。于是移风易俗思潮掀起。服 饰变迁表面上改变的是人们的外在服饰,实际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产 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民众文化心理的改变和自我调适。因 此对服饰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末民初主要的服饰变化 男子服饰由长袍马褂向西装和中山装过渡。
的也有女流之辈;辛亥革命期间因女子参军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
女子军事团等等团体,由此可见,妇女也逐渐解放起来。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之说,但在 1912年 1月 11日的《民立报》发出了女界的另一种声 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使人不禁感慨万分,妇女终于找寻自己 的人生路了。由此女性挣脱世俗偏见的束缚,转而关注自身,追求身体的自然美, 从而必然会从从服饰上大展拳脚,由此,必然会促进服饰的变革。 三、清末民初服饰变化的特点 1、传统的等级观念渐弱,角色化现象明显 中国古代“衣冠之治”的传统悠久,既表现了古人重视仪容的方面,也有试 图用服饰来区分尊卑贵贱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这种服装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的政治 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辛亥革命前后的剪发易服风潮,冲击了等级式的服饰结构,人们的着装开始 出现多样化。人们根据各自身份,按不同的角色来穿戴,成为清末民初服饰界的 一大风景。这时人们的服饰心态由等级地位的代表转向社会角色的反映。在角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