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随着江苏省经济的突飞猛进, 当前农村 “空心 村”、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尤为凸显,农 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留守在家的多为 老弱病残。 部分留守的青壮劳动力一方面要照看家 中老人小孩,另一方面早出晚归到周边打点小临工, 对农田多选择种植用工少、便于管理的农作物。 1.4 灾害性天气频繁
基金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重点项目(2012yzd01);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 (20120312002-2);山 西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育 种 工 程 项 目 (11yzgc121)。 作 者 简 介 :邢 宝 龙 (1973-)男 , 硕 士 、 副 研 究 员 , 主 要 从 事 豆 类 育 种 及 栽 培 技 术 研 究 。 电话:0352-5329938 13835232919;E-mail:ghsxingbaolong@
植。 而夏棉直播和棉花麦后移栽的种植模式很好地 解决了粮棉争地矛盾, 还有利于棉花机械化移栽和 机械化管理,降低了植棉的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符 合 棉 花 生 产 轻 简 化 与 机 械 化 的 发 展 方 向 [3]。 2.2 立体套种
结合江苏省沿海地区的土壤多为沙土或沙壤土, 为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益,可在棉行间套 种西瓜、大蒜、黄瓜、花生等适宜种植的时鲜蔬菜和水 果等,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2.3 向沿海滩涂发展
2014.11 经济作物
江苏省沿海地区植棉面积 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崔小平 1 王卫军 1 陈立昶 1,2 (1.江苏省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宿迁 223800;2.江苏省泗阳综合试验站 泗阳 223700)
摘要:通过对江苏省植棉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从种植模式、种植地区选择、农技 指导到位等方面着手有望改善江苏省植棉面积和其生存境况,以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适应现代 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沿海;滩涂;植棉;夏棉;立体套种
大豆是粮食兼经济作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晋北高寒冷凉地 区是早熟大豆的主要产区,大豆种植面积约 60 余万 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 10%以上,该生态区地域 辽阔,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干物质积累
多,气候优势明显,所生产的豆类蛋白质含量高,品 质好,市场占有率较高,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 但目前生产性能较低,经济效益不高,为了提高大豆 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我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生 产实践, 总结出了适宜高寒冷凉区的大豆高产高效
1 植棉面积减少的原因
1.1 粮棉比价不合理 根据历史经验,粮棉比价为 1∶8.5,让种粮种棉的
收益相当,粮棉生产才能处于相对平稳的格局。 事实 上目前种植棉花只有良种补贴一项, 每公顷只 225 元 的良种补贴,而针对粮食补贴的有:种粮补贴、良种 补贴、农机补贴及农资综合直补达 1 476 元[2],严重打 击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另外, 棉花生长周期 长,从整地播种到采摘将近 8 个月,生产管理技术复 杂,耗工耗时,农资成本近年来也持续上升,抵减了 植棉本身带来的收益,使农户对植棉望而生畏。 1.2 可耕农田有限
片普植棉花等耐盐性好的作物。 2.4 农业技术指导到位
本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粮食安全基 本政策的思想, 引导农民向不适合粮食生产的沿海 盐碱地和中低产旱薄地大力发展棉花的生产。 江苏 省滩涂资源丰富, 拥有得天独厚的沿海地域和水热 资源,现滩涂面积达 653 300 hm2,约占全国滩涂面积 的 1/4,海岸线 954 km,并且每年还 在不断向外 淤涨 形成沿海湿地, 成为江苏省极其宝贵的后备耕地资 源[4]。 目前因其含盐量太高,有机质含量较低,只能大
随着城市的外扩发展, 反季节蔬菜大棚和设施 园艺的发展壮大, 大量农田被征用或改种见效快的 瓜果蔬菜,加上粮食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使棉田不 得不选择“靠边站”,多种植在山沟田埂边阡地,无法
形成规模。 这些都对江苏省棉花生产形成巨大冲击, 而棉花价格疲软是棉花被边缘化的最直接原因。 1.3 缺少青壮年劳力
江苏省是沿海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但近年来天 气越发反常,大旱与水涝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棉花 的生产, 加上农田水利设施重用轻养, 损毁严重, 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公路、 铁路及高架路桥等四通八 达的铺建使得排灌系统打乱, 沟渠淤积, 排灌不 畅, 部分棉田遇大雨就渍涝, 遇久旱就成灾, 基本 成了望天收。
2 对策和建议
面对江苏省植棉面积锐减的现状, 我们结合近 几年江苏省沿海植棉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 议,以期和缓目前棉花生产现状。 2.1 夏棉直播或麦后移栽
2O 世纪 9O 年代, 麦套棉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和 发展,麦套棉模式逐年萎缩,目前仅苏北地区零星种
民以食为天,人以衣蔽体。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 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 自 2008 年 以 来 ,受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欧 债 危 机 和 全 球 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在粮食、能源安全压力加大, 耕 地 和 水 资 源 短 缺 的 大 背 景 下 [1], 我 国 棉 花 种 植 面 积 急剧下滑, 作为产棉大省的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骤 减程度尤为突出,其中 2013 年江苏省棉花种植面积 初 步 统 计 约 16.2 万 公 顷 (243 万 亩 ),已 不 足 历 史 最 高年份(1984 年,1082 万亩)的四分之一。
作者简介:崔小平(1974- ),女,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 -164-
经济作物 2014.11Biblioteka 高寒冷凉区早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邢宝龙 王桂梅 刘 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大同 037008)
摘要:针对高寒冷凉区的气候特点,详细阐述了早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的选择、适时播 种覆膜、田间管理、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收获及储藏等内容,为该区域大豆获得高产提供理论和 实践依据。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高寒冷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