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2012级应用心理一班姓名:李厚儒学号:201241909134课程论文题目:《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课程名称:西方心理学史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卡尔·罗杰斯心理学思想述评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李厚儒 201241909134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是产生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因其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潜能、本性、价值与自我实现,并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对当今社会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以人为本自我实现积极关注一、人物简介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罗杰斯生于伊利诺州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富裕的土木工程师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宗教对罗杰斯一生的影响很大。

罗杰斯192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其后任职于纽约罗彻斯特的一个“儿童指导中心”,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945-1957年任职于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他在此创建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1957年任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在这里系统地研究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

1964-1968成为加利福尼亚州西部的一家“人的研究中心”的常驻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本主义人际关系的研究。

晚年他对教育改革和维护世界和平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1987年因手术后并发症去世。

罗杰斯担任过美国许多心理学重要学术团体的领导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如先后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颁发了首届“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杰出专业贡献奖”。

在美国心理学史上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者,至今仍没有出现过第二人。

有学者将罗杰斯列为“二战”以后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中(第四位)。

80年代初,罗杰斯被视为“当代心理治疗最有影响的学者”,超过了弗洛伊德而位居第一。

罗杰斯一生勤于治学,著作惊人。

先后出版著作16部,学术论文200多篇。

代表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咨询与心理治疗》、《来访者中心治疗》、《论人的成长》、《学习的自由》、《一种存在的方式》、《在80年代学习的自由》。

二、主要思想介绍(一)人性观人性观是罗杰斯整个理论的出发点。

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积极肯定人的本性。

他认为,人性不仅是乐观的、积极的,而且是富有建设性的。

以心理治疗患者为例,罗杰斯发现,患者“个人具有足够的能力来建设性地处理他意识到的生活的所有方面,……我们可以说:在每一个有机体中,在任何程度上,都有一股向着建设性地实现它的内在可能性的潜流”。

而文化影响是造成人的恶行的主要因素。

其次,强调人性是发展变化的。

罗杰斯把人看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实体;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

罗杰斯认为,人的变化并不完全是在消极地适应于社会、文化,人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达到对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创造。

最后,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经验。

罗杰斯认为人的变化过程也是由经验造成的。

罗杰斯指出:“科学、治疗以及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首先植根于并且依据一个人瞬间的主观经验。

它从内在的、整体的和机体的经验中生长出来”。

罗杰斯对意识和经验作了区分。

他认为,经验是一切正在发生于有机体的环境中并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均可能意识到的东西,也可以称之为机体经验。

意识则是许多潜在的经验用符号表示时进入人的现象场中,也就是现象经验。

(二)自我论自我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罗杰斯关于人格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固有的、先天的维护自我、提高自我、“自我实现”(Self-Enhancement)的动机,这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唯一的动机和目的,它指引人朝向满意的个人理想成长。

马斯洛提出的所有需要层次都可归入这一动机中。

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的经验世界里。

这个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和环境及其关系的知觉与评价。

罗杰斯将自我概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真实的自我,是较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即主体的自我;另一种是理想的自我,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也就是客体的自我。

自我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心理治疗观罗杰斯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以自我理论为理论假设的心理治疗观。

他的“个人中心疗法”直接反映出他的心理治疗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特点是将治疗师与当事人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的治疗因素。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三个条件。

首先,真诚一致。

咨询者与被咨询者都是真诚的。

双方越是真诚,越是对治疗有利。

要作到真诚,双方即要明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可能的情况下保持深层意识与外部表现的一致,又要愿意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

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

这意味“治疗师要表达对当事人作为一个有潜力的人的深切、诚挚的关心;这是一种不因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受到影响的关心”。

第三,治疗师要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体验当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避免主观评价,并把体验到的这种情感、价值传达给当事人,使当事人意识到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受到治疗师的关注,使当事人有被人听到和理解之感。

罗杰斯把此称为“移情理解”。

而治疗基本目标是合作的人际关系中体察、探究、表现、整合当事人的经验。

促进新的生活世界的展开,从而达到人格的成长。

(四)人本主义教育观罗杰斯自认为他的心理治疗观适用于一切以促进个人、促进群体成长为其目的场合,包括治疗、婚姻、父母与子女、师生、社会地位不同以及种族不同的人们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用于政治。

“非指导性教学”教育观点是以他的关于人的本性、自我理论、心理治疗观为前提和基础的,是他的心理治疗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促进来访者的行为和人格变化,而真正有效的教育也必须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习和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因而使他们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成长、发现、创造的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资源来学习,从而能够迎接生活中真正的考验。

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品质及人格。

罗杰斯反对把学生看成是自私、反社会的动物。

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一)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贡献罗杰斯首创“个人中心疗法”,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当代最有代表性的心理治疗理论之一。

1988年和1991年分别召开了“来访者中心及经验性心理治疗国际会议”。

《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发行于全世界。

该杂志的主编凯恩认为:罗杰斯的影响至少波及25个国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12种文字。

他的国际影响已经超过在美国的影响。

凯恩在庆祝《以人为中心评论》杂志创刊50周年所写的评论中高度概括了罗杰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影响:强调咨询关系的建立及重要性;相信人有充分的潜力并自我实现;发展了来访者叙述的技巧;用来访者代替患者,增强了对来访者的尊重;将治疗过程录音,以便于他人学习和进行非正规研究;倡导对心理咨询过程和结果的科学研究;为心理学家和其他非医学研究人员从事心理治疗工作铺平了道路。

罗杰斯是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对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罗杰斯尝试运用Q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相机体经验,位他的人格理论的某些关键概念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因而受到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许多人仍对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感兴趣,并在各自的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其理论观点。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思想代表了在许多方面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新型教育模式。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许多教育改革尝试,如“自由学校”、“开放课堂”、“个别化教育”以及80年代以来的“个性教育”、“情感教育”都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直接或间接相关。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成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另外两种为学科结构运动和新行为主义)。

(二)学界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第一,过份强调人性自然因素的作用,忽视宏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在形成和发展现实人性中的决定性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不是从宏观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中去研究人的本性,而是从封闭的主体内在世界中去寻找人性的根源。

第二,治疗者对来访者情感的过分重视及对来访者本身的过分依赖,受到了一些批评。

这种源于对人类本性过分浪漫化的思想导致了治疗理论的过分“空泛”、“不现实”,甚至“天真”。

他提倡的心理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不具有普适性。

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有些病人并没有多少效果。

此外,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改革理想色彩过多,在实践上难以操作。

参考文献[1]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4]王晓芬.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评述.南京师范大学,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