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格理论(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代币制 厌恶疗法 程序教学法
代币疗法举例
一个不愿意好好说话的女孩子,四岁,她能听懂 所有的语言,却不愿意模仿着表达。说话时语 音也含混不清
首先,当她好好说话时,父母就给她的小盒子里 放一个围棋子,并告诉她,如果盒子里有了五 个围棋子,她可以得到一个梦想的礼物。
孩子很快喜欢上这个游戏,主动说话越来越多, 构音也越来越清晰。
1909.08.03-2002.03.23], 1935年获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
两位耶鲁大学的心理学 教授
《挫折和攻击》(1939)
《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
《人格和心理治疗——关于学习、思维、 文化的分析》(1950)
一、学习的要素
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 应和强化。
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 激。
吸吮反射 抓握反射 游泳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
100年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当 一盘肉摆在狗面前时,狗就会流口水, 这时的流口水叫做无条件反射。
当这盘肉出现在狗面前时,同时响起铃声, 经多次反复后,只要一有铃声,即使没 有肉出现,狗也会流口水,这时的流口 水,就是条件反射。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原生内驱力,又称一级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 如干渴、疼痛、性、排泄等,关系到个体的生 存与否
二级内驱力:后天习得的,如焦虑、成就、荣誉、 金钱等。
内驱力可以是内部的,如饥饿、恐惧等;也可以 是外部的,如炎热、吵闹等。
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 刺激。也就是斯金纳所说的诱因、辨别 性刺激。
两个月以后,父母要求她保持小手干净来获得奖 赏,不到两周,小花猫似的脸和小黑手从此变 得洁净。
第三节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约翰·多拉德 [John Dollard
1900.08.29-1980.10.08], 1931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博 士
尼尔·米勒 [Neal Elgar Miller
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 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
线索可以是内在的,如对上一次去某餐馆 的路线的记忆;也可以是外在的,如前 面的交通指示灯的颜色。
反应是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 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比如,一个饥饿(内驱力)的人,看见一个餐馆 (线索),就会发动前去就餐(反应)的行为, 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饥饿(吃饱)或降 低饥饿的程度(充饥)。
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 1990
出身律师家庭,但学了英国文学, 想当作家
从小喜爱发明创造,富有冒险精 神(15岁 漂流;废锅炉改蒸汽 炮)
1926年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 极严格的日程表(早6点到晚9 点),没有电影,没有约会
1931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1931年起,哈佛大学研究员
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 的过程叫强化。
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的,而不是对人 (“这是奖给你的!”)
强化物并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刺激
强化的定义
强化 指有机体做出某一种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
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 定义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 (2)紧接着出现一个后果 (3)(结果)导致行为在将来被加强
❖ 两者本质区别:
❖ 行为的结果导致刺激的出现;行为的结果导致 刺激的消失
强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例子一: 乐乐晚上在上床睡觉后哭闹得很厉害,妈
妈就跑过去安慰他,乐乐停止了哭闹, 但是在后面一段时间里,乐乐上床睡觉 后哭闹得更加厉害。
分析案例一
正强化(从乐乐角度)
乐乐哭闹行为的增加是由 于妈妈的安慰(积极刺 激的出现)的结果,妈 妈的安慰是正强化
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 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
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 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 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 何改变、如何消退。
有机体能以自己的某种操作行为主动地作用 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有
应答性反应
机
体
的
反
应
操作性反应
刺激-反应 反应-强化
乐乐哭闹行为
妈妈的安慰出现
乐乐之后哭闹行为增加
负强化(从妈妈角度)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是由 于乐乐停止哭闹(消极 刺激的消失)的结果, 乐乐停止哭闹是惩罚物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
乐乐停止哭闹
妈妈安慰乐乐的行为之后 增加
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例子二 当小明在语文课上专心听讲,语文老师就
对他微笑并表扬他,结果小明在以后的 语文课上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 小明专心听讲行为的增加是老师对他微笑 和表扬(呈现积极刺激)的结果,是正 强化
,更有可能捣蛋,而不是安静的看书。
分析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在课堂上
强强写完 作业后不 守纪律
教师要强 强到讲台 记录不守 纪律学生 名字
强强今后 更加不守 纪律
有一回,美惠和好朋友姗姗一起看电影,但发现 自己的自行车钥匙不见了。她大声对姗姗说: “我的自行车钥匙找不着了。”姗姗说“别急 ,我来帮你找,我是找东西的好手。”果然, 姗姗一会儿便找到了钥匙。以后每当美惠和姗 姗在一起时,一发现东西没了,也不好好找, 就大声叫唤:“啊呀,我的**不见了!”于是 姗姗就急着帮她找。久而久之,美惠做事时变 得丢三拉四,即使姗姗不在时,也老叫东西找 不着了。
第五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和相关研究话题)
课程提纲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 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相关研究话题:习得性无助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生来的反射或种族反射。人 与动物出生后 不需要学习就具有对某些 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与生俱来,不学而 会的“本领”。(新生儿具备70多种)
分析
情境
反应 立即效果 长期影响
在商店
小男孩偷 了糖果, 并告诉母 亲
母亲赞赏 小男孩
成为偷盗 习惯,成 了大盗
课堂上,同学们正在安静地做作业,强强 做完作业后,也在静静地看书。老师见 学生都很自觉,就省心管自己批改作业 了。过了一会儿,强强觉得没趣了,开 始找边上的人讲话。老师注意到了,就 对强强说:“你好像坐不住了,来,你 到前面来,帮我管纪律。”说完给他一 支粉笔,让他在黑板上记下不守纪律的 人的名字。以后,强强每次做完作业后
儿子与母亲一起上街上走,儿子看见有“ 十六声玩具手枪”在出售,于是轻轻地 央求母亲给他买一把,说他好想要,母 亲不答应,儿子便站在站在柜台前不肯 离去母亲拉不动他,就假装自己走了。 儿子于是开始放声大哭并赖在地上,围 观的人越来越多。母亲迫于情面,回转 身来给儿子买了枪。以后,每当儿子的 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更有可能 用嚎啕大哭或赖地不走作为威胁母亲并
反应既可能是外显的动作或行为,也可能是内部 的心理活动,如思维、计划和推理
强化就是内驱力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 力降低的刺激从未整理过自己的床铺。有 一天妈妈意外地发现她把床上的毛巾被 叠好,便高兴地对她说“你的床铺整理 地好整齐哦!”次日雅洁又叠好毛巾被 并摆好枕头,妈妈又一次称赞她的进步 。此后连续好几天,雅洁都能够把自己 的床铺整理得很好。而且后来还整理自 己的书桌、房间。
在这个例子中,雅洁的行为就是受到强化 的结果,可分析如下:
因此,斯金纳更乐于从学习角度研究人格。
五、正常与异常人格的发展
按斯金纳的观点,“正常的”和“异常的” 行为个体,他们在本质上无差别,没有 必要用不同的强化原则解释他们的行为, 同样的强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行为。
更强调环境因素决定行为而不是内部因素 决定行为。
六、人格理论的应用
行为矫正:提高愚鲁者的社会生活技能; 减少青少年犯罪者的过失行为;改善学 生的学习习惯;减肥、减少吸烟量或戒 烟;矫正口吃;控制精神病患者的不良 行为等。
反应 叠毛巾被
后果 妈妈夸奖
结果:继续叠好,并自觉做其他事情 ,妈 妈夸奖成为了强化物
正强化vs.负强化
当有机体作出某一反应 后,导致了刺激的出 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 ,并且提高了该行为 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 程
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 反应后,导致了刺激 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 降低,并且也提高了 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 概率
John.Broadus.Watson 1878-1958
爱攻击(流血),有建设 性(12岁的木匠,盖别 墅)
1900年入芝加哥大学研究 哲学与心理学,求学于 杜威、安吉尔
1908-1920霍普金斯大学 1913《行为主义者心目中
的心理学》 1930年以后成功的广告商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无论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还是华生 的S-R理论都不能解释人类习得的所有 行为,它们都只能解释其中的一部分。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 通过个体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 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一、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
1936—1944任明尼苏达大学讲师、副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 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法训练鸽子,用以控 制飞弹与鱼雷
1945年出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48年重返哈佛大学,担任心理学终生教授
1968年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这是美国最高级 别的科学奖励
1990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会授予 “心理学毕生 贡献奖”荣誉证书。
之间的独特联系。当然,做这种分析时,不要 违背有机体对环境作出反应的遗传能力;并且, 人格研究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判断标准才是合理 的。
四、人格研究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