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对陈独秀先生,我觉得应从功与过两个方面来评价。
首先是功绩方面。
对于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已有很多著作进行了论述。
总的来说,我认为他主要有以下几大贡献:
一.在辛亥革命之前陈独秀组建岳王会,借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人的精神,宣传
鼓动革命,后来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牺牲的烈士大多是出自岳王会可见,陈独秀领导的岳王会对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起了多大的作用
二.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他
以《新青年》为战斗堡垒培养出一代以改造黑暗中国为己任的新人;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率先向传统封建思想的堡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他发动文学革命,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他锐意改革北大文科,为青年学生开辟了思想自由的新天地。
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有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40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70至80年代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影响最早而且时间最长的当然是第一次,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如果没有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就没有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後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被毛泽东成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的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以
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惊醒了长期束缚在封建桎梏中的一代青年,于是在1919年5月4日这天掀起了思想解放热潮,这个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四.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他在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党的队伍也从50多人迅速发展到6万多人,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其功劳是不容抹杀的。
他和李大钊一起创建的中国共产党,如今还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
毛泽东说过:“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我想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也许就是陈独秀提倡科学精神的延续吧,毛泽东一直很尊敬与欣赏他的前辈兼老师陈独秀先生,但遗憾地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陈独秀的民主与自由的普世真理而是走向了民主与
自由的反面____独裁(专制),也没有陈独秀的学识渊博和高尚人格,进而酿成了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也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带来了专制这个消极影响,如果毛泽东很好贯彻了陈独秀的民主自由与科学那今日之中国也不会出现国共两党两岸对立,也不会出现众多的官僚与贪官,经济发展也会比现在
发达多了,至少在经济上中国起步会早五六十年时间,如果从陈独秀提倡民主自由科学起一直执行和贯彻它那么这种政治思想经过八九十年(1915年-2004年)的发展早已深入民心了。
五.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阵地。
他本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当然没有李大钊早,但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文章,就是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
例如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发表在1919年10月、11月的《新青年》杂志上的。
李大钊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也是刊登在《新青年》杂志上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青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导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至今没有一份刊物能与之相比。
六.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也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认识到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人。
陈独秀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的历史上,他都留下了巨大的足迹,被称为"思想界的明星"、"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他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学识渊博,懂日、英、法三国文字,工宋诗,善写隶书,对旧学很有功底,新学造诣尤深,思想锐利,通晓中西文明,是民主自由和科学的倡导者,他的政治预言已被现实证实(比如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东欧巨变而解体等)是正确的,而且对于现在的中国正走向民主与自由历史趋势同样有现实意义。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曾经被视为“异端”而大加挞伐。
近年来,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学术界对其研究进一步深化。
对其晚年民主思想,有人称之为“远见卓识”,认为其“对民主的反思,体现了这位东方…普罗米修斯‟在独裁逆流中对民主理想的执着追求,他通过对斯大林极权主义体制的批判而形成的新民主观,并非重归五四的思想循环,而是对民主进行了全新诠释的深刻洞见”。
但陈独秀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犯过错误。
以下评论他的过错。
一.陈独秀轻蔑人民群众的思想,反对把国家重任放到人民群众身上,这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不了解工人阶级遭受的深重的剥削和压迫。
造成这种的根本原因在于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因而也导致新文化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在中国共产党内形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1923年,陈独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只有等待资本主义发展后再发动第二次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致使大革命惨遭失败。
现在也有很多人认为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完全是因为共产国际的失误决策而给他这个替罪羊戴上的,但是
我认为也许历史夸大了陈独秀的错误,但是在他领导中共的时期发生这么大的惨剧,他这个领导人是不能够脱得了干系的。
首先,在大革命初期对军队的作用认识不足。
陈独秀在早年就形成一种“军人是中国一大乱源”的看法,排斥武力政治。
“所以我们中国要想政象清宁,当首先排斥武力政治。
”这种片面思想导致陈独秀在革命初期不赞成中共掌握军队,而是要放手发动工人运动,就连慕名而来要加入共产党的朱德也因为陈独秀觉得他是“大老粗”而被打发了。
虽然陈独秀的这种思想在大革命后期有所改观,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造成了中共的损失。
其次,将赌注押在汪精卫身上,发表联合宣言,拥汪抑蒋。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中共在革命问题上作出很大让步,同时支持武汉政府反对蒋介石代表的南京政府。
这次宣言虽然有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要求,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陈独秀内心的想法,可以说在这一阶段陈独秀对革命的未来有些不知所措了,幻想着通过汪精卫打击蒋介石,却没想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造成了后来中共更大的损失,这一点陈独秀确实负有很大责任。
最重要的是,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书记,不能克服困难维护政党自身独立。
最终受制于共产国际,一方面是由于中共尚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作为书记的陈独秀个人的局限,他没能在党内形成统一思想以顶住压力。
胡适给陈独秀的评价是“终身反对派”,陈对此深以为然。
纵观其一生,从十六、七岁反科举,到二十多岁反清廷,再到反军阀,反孔教,反旧文学,反国民党独裁专制,再到反共产国际肆意干涉,反中共党内的左倾盲动主义等等,他一生从未屈服。
虽然陈独秀本人由于一些自身的局限性,面对极其复杂的大革命形势和共产国际执行的右倾路线,作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应当负一定的责任,但其功绩更不能被抹杀。
他一生为国家民族奔波奋斗,大公无私,为民主奉献了一生的心血,所以,他是中国革命史上的杰出人物。
我们终相信,历史会给陈独秀先生一个最公正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