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高韵远的北宋词”导学案主备人:杜航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词风格特点及北宋诗词大家(2)重点篇目欧阳修《踏莎行》、《蝶恋花》,范仲淹《苏幕遮》预习案▲北宋词人▲▲(1)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
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鹊踏枝》)、“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
他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
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
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
▲(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绮丽,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
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
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
▲(4)张先,字子野,乌程人。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5)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重点篇目自主预习◆◆欧阳修《踏莎行》(1)自主诵读,读准字音。
给下面几个字注音踏莎()行征辔()迢迢()危阑()(2)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背诵,名句默写平芜尽处是春山,。
◆欧阳修《蝶恋花》(1)阅读这首词,结合注释体会这首词作者是从谁的角度所写?(2)请分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风格。
(3)背诵全词◆范仲淹《苏幕遮怀旧》(1)上片写“秋色”,哪个句子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2)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斜阳外”,在全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3)背诵全词★次要篇目自主学习★★晏殊《破阵子∙春景》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气息。
上阕写自然景物。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下阕写人物。
“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
“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阕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
“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
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张先《天仙子》此词为临老伤春之作,为张先词中的名作。
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一起,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三句写作者本想借听歌饮酒来解愁。
但他家里品着酒听了几句曲子之后,不仅没有遣愁,反而心里更烦了。
于是吃了几杯闷酒之后便昏昏睡去。
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曾稍减。
冯延巳《鹊踏枝》:“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同样是写“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闲愁。
只不过冯是酒阑人散,舞休歌罢之后写第二天的萧索情怀,而张先则一想到笙歌散尽之后可能愁绪更多,所以根本连宴会也不去参加了。
四、五两句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于写实。
小杜是写女子晨起梳妆,感叹年华易逝,用“晓”字;而此词作者则于午醉之后,又倦卧半晌,此时已近黄昏,总躺那儿仍不能消愁解忧,便起来“临晚镜”了。
这个“晚”既是天晚之晚,当然也隐指晚年之晚,此处仅用一个“晚”字,就把“晚年”的一层意思通过“伤流景”三字给补充出来了。
下片从动态方面写词人即景生情,极富空灵之美。
作者未去参加府会,便趁暮色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心头的愁闷。
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
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
恰这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
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此词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还是善于炼字。
作者词中正是通过“花弄影”开拓了美的境界,使全词为之生辉。
★柳永《八声甘州》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
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
“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
“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
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简要分析上片的景物描写。
(2)本词手法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请简要赏析“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中“深”、“堆”二字的妙处(2)下片作者是怎样层层递进,表达女子心中愁绪的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简要赏析上片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
欧阳修《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①,酒阑②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①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②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5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景象:原因:(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没有宋词的年代青藤静静攀在漆迹斑驳的旧墙边,空气里漂浮着不知名的清香,一个罗衫淡淡的女子,提一盏小小的荷花灯,循着词人的韵脚婉约地走来。
那是多雨季,多忧愁的《雨霖铃》,是被落花和笙箫包围的《满庭芳》;是精致不可临摹的《钗头风》,是蘼丽凄婉,让我伤感的——宋王朝。
整个下午,我素手为桨,宣纸为舟,泛波于千年前宋词的烟波浩渺中。
当江南的细雨霏霏飘洒,秦淮两岸香拥翠绕,是谁轻舞罗扇扑流萤,黯然伤怀于碧水秋云间的舴艋小舟?当渭城的轻尘沾上衣襟,塞外的羌笛悠悠吹响,又是谁身披蓑笠狂歌大江东去,挑灯醉看吴钩犹利?回眸之间,万千繁华已落尽。
曾经,想做羽扇纶巾间穿行的女子,在西子湖畔独品晓风残月,绿柳如烟中墨笔添香,做那宋朝华美锦缎上韵短而味长的一笔。
曾经,想学闲雅清丽的同叔,凄婉优柔的易安,随手从词里斟杯清酒,便能盛满离人的眼泪;书页间点曲轻歌,便能唱尽万古的痴情。
只是,这是一个没有宋词的年代。
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那个精致玲珑的朝代,早已浓缩成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