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及分析
冠 状 动 脉 右 优
冠 状 动 脉 均 衡
冠 状 动 脉 左 优
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数目异常
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冠状动脉低位开口
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主支起源异常:
①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右冠窦 ②左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 ③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 ④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右冠窦 ⑤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 ⑥前降支和旋支同时起源于无冠窦 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
右冠脉造影 : LAO 45° RAO 30-45° 必要时辅于头、足侧成角
正常左冠状动脉
RAO+CRAN 显示:
LAD近、中、 远、 D、S
正常左冠状动脉
RAO +CAUD 显示:
LM、LAD近、 LCX近、中、远
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三叉
正常左冠状脉
LAO +CRAN 显示: LM、LAD近、 中 D、LAD/D
RCA 中,PD,PL
RCA 中、远,PD,PL RCA 近、中、远,PD,
冠脉造影常用的投影体位
我院冠脉造影的常规体位
左冠脉造影 : RAO 30°头侧成角 25°(右肩位) RAO 30°足侧成角 25°(肝位) LAO 45-60°头侧成角 25°(左肩位) LAO 45°足侧成角 25°(蜘蛛位) AP头侧成角(正头位) 必要时辅于LAT(左侧位)、AP足侧成角
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结果 的分析及评价
一、冠状动脉分布的优势及变异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分析
三、左心室造影的分析
冠状动脉分布的优势及变异
冠脉优势:
右优势型 势型
左优 均衡型
欧美人群 80%为右优势型,10%为左优势型,10%为均衡型
中国人群 86.4%为右优势型,3.5%为左优势型, 10. 1% 为均衡型
⒊对角支(Diagonal,D)供应 左心室前侧壁心肌
⒋室间隔支(Septal,S)供应 室间隔前2/3心肌
⒌左回旋支(LCX)供应左室侧 壁及部分下、后壁心肌
⒍钝缘支(OM)
⒎左房支
⒏房室沟支
正常冠状动脉的 X线投影
(二)右冠状动脉( RCA)
⒈右冠脉主干 ⒉圆锥支(Conus Branch, CB) ⒊窦房结支(Sinus Node,SN) ⒋右室支(Right Ventricular, RV) ⒌锐缘支(Acute Marginal, AM) ⒍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增强器沿身体纵轴移位的投影体位
⑴足头位简称头位、“Cranial”位,增强器在病人的头
侧 ⑵头足位简称足位、“Caudal”位,增强器在病人的足
侧
冠脉造影常用的投影体位
投照体位
RAO
RAO+CRANIAL(右肩)
左 RAO+CAUDAL(肝)
冠 状
LAO+CRANIAL(左肩)
动 LAO+CAUDAL(蜘蛛)
PD)供应左室隔面心肌及室间隔后 1/3 ⒎左室后侧支(Posterolateral, PL) ⒏房室结支(A-V Node, AVN)
冠状动脉造影的投照体位
增强器沿身体横轴移动的投影体位
⑴前后位“AP”位,增强器在病人上方 ⑵右前斜位“RAO”位,增强器在病人右前方 ⑶左前斜位“LAO”位,增强器在病人左前方 ⑷左侧位“LAT”位,增强器在病人左侧方
冠状动脉及PTCA例数
冠状动脉造影
PTCA
1737
306
755
256
968
330
1228
492
872
605
1057
764
1017
953
1324
1133
1279
1224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设备
X线心血管造影机 高压注射器 心电及压力监测系统 洗片机和电影放映机 其他造影器材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脉 LAT(侧)
AP+CRANIAL(正头)
AP+CAUDAL
右 LAO 冠 RAO 状 动 LAO+CRANIAL 脉 LAT
暴露血管部位 LAD 近、远,S,LCX,OM LAD 中、远,D,S LM,LAD 近,LM/LAD/LCX 前三叉 LCX 近、中、远,OM LM,LAD 近、中,D,LAD/D,LAD/LCX LM,LCX 近、中,OM,LAD 中、远 LAD 近、中、远,D,S,LAD/D LM,LAD 近,LCX 近、中、远,OM RCA 近、中、远及分支
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
①右圆锥支起源于右冠窦 ②右冠右室前支起源于右冠窦
右 冠 状 动 脉 起 源 于 左
左冠状动脉主干 起源肺动脉
冠状动脉数目异常
单一冠状动脉极为罕见,约半数单冠状动 脉伴其它严重心脏畸形
LAD/LCX
正常左冠状动脉
LAO +CAUD 显示:
LM、前三叉、 LCX近、中、
OM
正常左冠状动脉
AP +CRAN 显示: LAD近、中、远 D、S、LAD/D
正常右冠状动脉
LAO 显示: RCA近、中、远 及分支
正常右冠状动 脉
RAO30 显示: RCA中段 PD、PL
右冠状动脉
LAO+CRAN 显示: 后降支、 左室后侧支
历史: 1958年 Sones首先成功地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1967年Judkins和Amplatz相继采用经股动脉穿刺进行 冠状动脉造影
发展:
1、导管质量的改良
2、X线心血管造影设备完善
3、新型非离子型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 意义:
冠状动脉造影仍然“金指标”,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适应证
(一)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 (二)指导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 1.择期冠脉造影 2.急性心肌梗塞 (三)明确病因诊断的冠脉造影 (四)非冠脉疾患行大手术前的冠脉造影
正常冠状动脉的
X线投影
(一)左冠状动脉(LCA)
⒈左冠状动脉主干(LM) 称为 中间支
⒉前降支(LAD)供应前壁心肌 的重要血管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 方法及诊断分析
导管总例数
年份 94-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例数 5093 2114 2340 2621 3087 3534 3695 4496 4682
年度 94-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