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价值现这一核心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
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日常交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体现。
关键词:个人主义价值观;跨文化交际;价值观;日常交际;美国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它们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环境。
不同的语言要素反映不同的文化属性,不了解语言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这门语言,也就无法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价值观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精髓所在,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交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美国文化
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是美国文化的灵魂所在。
美国社会遵循个体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
英语中有不少谚语很好地阐释了这种重视自我、依赖自我和强调个体独立的价值观。
“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
“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
计师),“God helps them that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由此可见。
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民族语言中,且在日常交际、词汇、谚语、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体现。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日常交际中的体现
1.称呼语
在英语所有的人称代词中,“you”(你,你们),“she”(她),“he”(他),“we”(我们),“they”(他们),“it”(它),只有当它们位于句首时,才大写第一个字母。
而“I”(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一律要大写。
大写的“我”。
强调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汉语中,我们中国人往往会在姓氏前加上“老”或“小”来称呼他人。
姓氏前加上“老”字表示对听话者的尊重。
加上“小”字表示对听话者的爱护和关心。
这样称呼可以缩短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
便于双方进一步交流,而英语中则没有类似的用法。
这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不希望自己因为年龄而受到他人更多照顾.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平等的对待,而且在英语文化中,“老”字意味着衰老残年,不中用,来日无多等。
因此西方人十分忌讳“老”字.如果称某外国朋友为“old Mr.John”(老约翰先生)。
肯定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不快。
由于美国人强调平等,珍视平等的权利,他们的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而言比较淡薄。
因此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没有各种各样的繁多礼节。
上级与下级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老板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
见面时只需笑一笑。
说声“嗨”(Hi)
或者“哈罗”(Hello),直呼其名即可,而不必加上各种头衔。
美国人喜欢用职业的名衔作称呼,如法官、军官、政府官员、教授和宗教领袖等,例如:哈利法官(Judge Harley)、克拉克将军(General Clark)、史密斯参议员(Senator Smith)、布朗医生(Dr.Brown),格林教授(Professor Green)等,而从事其它行业的人,美国人则多以“先生(Mr.)”、“太太(Mrs.)”、“小姐(Miss)”称呼。
2.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性。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因而持不同价值观的东西方人在表达礼貌用语上以及在礼貌判断标准上毫无疑问是存在着差异的。
中国人邀请客人参加宴会时.中国人会不停地招呼他们吃这吃那,为他们夹菜,“eat more.drink more”是常见的招呼,而崇尚个人自由、自立的美国人会感到十分不自在,因为在他们眼里,你妨碍了他们的自由权利,没有尊重他们的意愿。
在日常交际中,如果双方按各自约定俗成的礼貌规范,而不考虑对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去进行交流的话,往往会导致交际失败。
例如,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I’m feeling sick.A cold.maybe.
Chinese: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 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
American: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从上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中国同事从自己的文化角度,以自己民
族的价值观为出发点来为对方出主意提建议来表示关心和礼貌。
殊不知。
这对于崇尚个人独立自强的美国人而言。
这种出于礼貌的关心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一种否认。
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并不希望别人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弱者才会受到照顾。
在中国同长辈或上级说话时。
必须尽量用敬语和谦辞,如高见、愚见、您、寒舍等,否则会被认为失礼、高傲。
而在追求平等、注重自我的美国文化中却并无此类现象。
对于他人的赞美,中国人往往使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来应答。
以显现出他们的谦虚的传统美德。
例如。
一位美国女教师表扬一位中国女学生:
A:Oh.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B:No,no,not at al1.
在女教师看来,该女生的回答是粗鲁的,否定了该教师对书法的审美观和鉴赏力。
损害了她的面子。
美国人把中国人的这种“否认”看作是无礼,把“自贬”视为自卑和言不由衷的虚伪。
美国人善于恭维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恭维.因为他们认为这能表现出个人性格和自我修养。
同时也表现了尊重他人和尊重自我。
3.隐私
在中国“你多大年纪?”,“你到哪里去?”,“你的薪水是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常见的日常用语,而对于自我意识很强的美国人来说,这都是属于自己的隐私,他人不得干涉。
美国人在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也得到了他人的尊重。
隐私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家
庭、财产、婚恋、收入、年龄、信仰等许多方面。
像“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好篱笆筑就好邻居),“A perso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这些都是美国隐私观念的真实写照。
而隐私观念则是个体主义的直接产物。
综上所述,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日常交际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体现。
而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正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精髓所在。
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一定要通过价值观这一核心去了解他国的文化。
而不能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衡量他国文化。
不能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因各种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从而达到彼此理解、配合默契的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