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

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

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

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

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

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

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

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

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

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

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

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

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

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

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

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

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

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

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

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

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

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

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

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

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

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面随处可见其影响。

通过观察,我发现在当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只要表现为:(1)人格独立,个性自由。

美国人个性独立,喜欢独来独往。

真是自由,喜欢随心所欲,不喜欢受限制。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美国,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帮助往往会被他们认定为对其个人能力的怀疑。

美国人的婚姻观也很自由,一旦无法继续便可随意进行在选择,无需承担道德方面的压力。

此外,应召女郎和屡禁不止的毒品交易也随着个人主义的泛滥随之而来。

(2)求异思维,喜欢标新立异。

中国有句古训“枪打露头鸟”,告诫人民为人处世谦逊低调,遇事不要急于出头。

而美国人偏偏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学校到社会无不如此。

在教育上,美国人尊重孩子的创造力,并允许孩子争辩,不强命孩子服从。

美国人从小到大都被教育重视实践所得,而非书本知识。

美国人坚信世界是被个人创造出来,而非个人在已知世界中随波逐流。

(3)“英雄主义”。

如果看过好莱坞电影,就可以发现,美国似乎没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传统。

他们在电影中塑造的形象都是有着超能力的个人。

比如007系列,超人和蜘蛛侠等等。

主人公各个非同非凡人,他们往往承担着拯救世界的任务,飞檐走壁,刀枪不入。

电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民众的普遍心理,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民众心理的折射。

美国公众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

美国人的人格独立性,相信个人能力。

他们认为即使是短暂性得脱离群居生活,切断身边的一切社会关系,也可以从容应对。

另外一方面美国人也坚信个人的影响力和能力,认为一个人也可以掌握和改变世界。

所以不论是政府还是集体,都给予普通民众以广泛的话语权,充分尊重民意。

四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中发生的作用
有人认为,个人主义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从好的角度说,个人主义使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弘扬,它给人以机会,赋予自由,鼓励多样性,从而推动和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娱乐和体育的发展。

然而,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

但是,我认为,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

(1)个人主义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一些否定个人主义的观点把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等同。

在中国,个人主义被赋予“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性、封闭性和保守性,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是包含自由、奋斗等主动进取的精神。

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有来自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在西方,强调个人独立自主、重视个人权利,但底线和前提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保障;此外,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美国的移民性质为其主流价值观注入了新鲜血液,比如,美国虽然没有集体主义的传统,但他们重视teamwork(团队合作)和double win(双赢)。

集体主义在美国表现为“私人的联合”。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环境(尤其亚洲企业集体主义发挥出的巨大优越性),美国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价值的获得,需要建立在与国家和集体同舟共济的基础上;美国文化思想中含有“互助、友爱”等普世价值观。

正是个人主义对人权和个人价值的尊重,美国人把自私,不顾他人的行为视为不值得提倡的。

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仍注重团体组织的建设,以保证社会能有秩序和
稳定,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2)有利于社会多样性。

相较于东方国家的集体主义传统,我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思维活跃,文学创作
方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3)有利于民间形成有效地民主监督机制。

有些否定个人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人主义缺乏必要的制度和规范,造成社会或经济的无政府状态。

东方大国的集体主义传统带来的结果是人们思想的单一性。

在政治参与中往往丧失自己的判断力,更容易被蛊惑,被当权决策者牵着鼻子走,不利于民主化进程和社会进步。

个人主义追求独立思考,独立个体不受亲友、党派、媒体的操纵,上述力量只是为自我抉择作出参考而已。

在美国,在政府大楼和街头,随处可见表达自己政观点和立场的普通人。

由于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政治立场等等的不同,人们的政治诉求也各不相同。

来自社会各界的讯息迫使决策者不得不了解主流民意,在人们的不满和反对声中调整战略,以期适应人们多元化的政治需求。

除此之外,个人主义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人情淡漠、公共责任感变弱等一些消极影响。

从总体上看,个人主义利弊并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抑恶扬善,而这个问题在个人主义传统浓厚的美国仍然没有得到恰当的解决,这个死结唯有在经济持续增长、体制不断优化、公民素质和责任感逐渐增强的过程中慢慢解开。

参考文献
[1]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2]朱丽丽.浅谈美国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2)
[3]陈曦.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J].读与写,2008(04)
[4]罗国杰.坚持集体主义还是“提倡个人主义”[J]..求是,1996(14)
[5]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
[6]李建红.论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表现[J].湖南工程学院院报,2004(6)
[7]王晓俊.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院报,201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