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世界上最“贵重”的詹姆斯·韦拍望远镜将在2018年发射。
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日地连线上(下图所示)。
完成下列各题。
1.按天体的运动特征,该望远镜类似于()A. 行星B. 恒星C. 卫星D. 星云2.有关望远镜运行位置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天空呈现蔚蓝色B. 磁暴现象常威胁航天器安全C. 常发生极光现象D. 太阳辐射强度比地球大气上界小如图所示,科学家预测,未来人类可能从地球迁移到相邻的“第二行星家园”。
“第二行星家园”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66°01′,其自转周期与地球的相近,自转方向与地球的相同,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有大气层。
据此回答3~4题。
3.和地球相比,“第二行星家园”A. 表面均温更高B. 属于远日行星C. 昼夜温差更大D. 大气层厚度更大4.在“第二行星家园”上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证据是A.自转周期与地球的相近B. “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与地球的相近C. 自转方向与地球的相同D. 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有大气层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5-6题。
5. a 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C. 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D. 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6.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益差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④深层地热是指地球深层数千米、温度更高的深层地热能或干热岩资源,深层地热能将成为主要可再生能源之一。
据此回答7-8题。
7.深层地热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A. 地壳B. 地幔C. 地核D. 软流层8.深层地热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最可能是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9.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有直接关系的是A. wifi信号的中断B. 指南针指向异常C. 浙江气候的形成D. 北极绚丽的极光在我国某城市的路边,老师拍摄到了如图所示的路灯。
完成10-11题10.该城市路灯的太阳能集热板最有可能的朝向是A. 向北B. 向西C. 向南D. 向东11.我国适合大量设置这种路灯的城市及自然原因,表述正确的是A. 乌鲁木齐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B. 拉萨海拔高,气候寒冷C. 重庆盆地海拔低,水汽多,保温作用强D. 海口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2015年3月5日,太阳剧烈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发光现象,太阳表面还催生了一团炽热气体。
该气体以每小时322万千米的速度向火星挺进。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A. 黑子和耀斑B. 耀斑和太阳风C. 黑子和太阳风D. 耀斑和日珥13.在太阳剧烈活动的时期,人们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有(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转②尽量减少室外的活动③关闭所有的通信设施④控制大型发电设施的发电量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4.太阳活动是指A. 太阳的运动B. 太阳上的黑子和耀斑C. 太阳的辐射D. 太阳大气的变化15.2017年为太阳活动极小年,那么下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应在A.2022--2023年B. 2027--2028年C. 2030--2031年D. 2020--2021年16.太阳耀斑暴发时A. 飞越在加拿大上空的飞机比飞越在美国上空的飞机更安全B. 在北极上空看到绚丽的极光C. 在南极上空看到绚丽的极光D. 卫星通讯可能中断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各题。
17.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甲—乙段B. 乙—丙段C. 丙—丁段D. 丁—甲段18.2014年1月31日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A. 甲点B. 乙点C. 丙点D. 丁点圆形地球同步轨道又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的卫星将始终位于赤道某地的上空,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
这种轨道卫星的地面高度约为 3.6万千米。
它的覆盖范围很广,利用均布在地球赤道上空的 3颗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很小一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
读图和材料完成19-21题19.我国发射地球赤道同步轨道卫星时,运载火箭起飞后通常飞行方向是A.向东南飞行B. 向西南飞行C. 向东北飞行D. 向西北飞行20.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与赤道上A地相比A.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小B. 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大C. 角速度大、线速度小D. 角速度小、线速度大21.地球同步轨道卫星A.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B. 运行轨道面垂直于地球赤道平面C. 运行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即23小时56分4秒D. 运行轨道面与地轴夹角为66°34′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22-24各题22.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A.地幔B. 地壳C. 外核D. 内核23.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③地幔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④地核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4.岩石圈位于A. ①顶部B. ②的全部C. ①的全部和②顶部D. ③外部读我国新疆某灌溉良好的绿洲与周围半沙漠地区1.5米高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25-2625.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绿洲地区的气温日较差更大B. 半沙漠地区气温极值出现的时间比绿洲早C. 温度数据取自于当地的冬季D. 图中太阳辐射最强与温度最高的时间一致26.①时段内,a处的风向主要为A.东南风B. 东北风C. 西南风D. 西北风27.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转偏向力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B. 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C.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D. 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8.海面上的风力通常比陆地风力大些,原因可能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大B.地转偏向力大C. 摩擦力小D. 水平气压梯度力小读右图,回答29-30题。
29.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A. 低纬度的对流层B. 低纬度的平流层C. 高纬度的平流层D. 中纬度的平流层30.该层大气A.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 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 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呈电离状态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完成31-33题。
31.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作物光合作用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32.大棚打开门时,正确的空气流动情况应该是下图中的A. B.C. D.33.每年7、8月,南京郊区农民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主要目的是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作物存活率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小红暑假到河北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
下图为房屋布局图。
据此回答34-35题。
34.与“穿堂风”的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A.大气环流B. 热力环流C. 温室效应D. 季风环流35.此时,“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由西向东B. 由东向西C. 由南向北D. 由北向南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2题,共30分。
36.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每空2分共12分)(1)图中字母A表示大气和地面的反射,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4)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37.下图是“某地近地面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每空2分共18分)(1)左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2)在右图中用四个箭头标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3)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A地空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若此时为夜晚,A、B两点中表示陆地或陆地,那么此时吹________(海/陆)风。
(5)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AB两地中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地理试卷答案【答案】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70分1.A2. D3. C4. A5. A6. B7. A8. D 9. C 10. C 11. A 12. A 13. A 14. D 15. A 16. D 17. A 18. B 19. A 20. B 21. C 22. A 23. D 24. C 25. B 26. C 27. C 28. C 29. D 30. C 31. C 32. A 33. D 34. B 35. D综合题共2题30分36.共12分(1)太阳辐射(2)晴朗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3)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
37. 共18分(1)④⑤(2)见图(3)地面冷热不均 B A 冷却收缩下沉(4)陆(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