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最新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二)时间分布特征1短期波动含义与爆发相似,区别在于爆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短期波动多是因为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

2•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可分为三种情况:严格季节性、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

导致季节性升高的原因可从几个方面讨论:病原体情况、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人类易感性、劳动、生活情况,接触病原因子的机会。

3•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

常见原因:存在传染源和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的大中城市;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病后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4•长期趋势(长期变异、长期变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长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病因发生变化;抗原变异;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人口资料的变化;登记报告制度改变。

(三)地区分布特征1疾病在国家间分布只发生于世界某些地区,或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各有特点。

2.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国内的分布也有差别,主要与各地区不同的气候、地理特征,以及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3.疾病的城乡分布城市多见:呼吸道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农村多见:肠道传染病、地方病、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4.地方性分布某些疾病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无需从外地输入。

⑴分类:①自然地方性疾病,指某些传染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仅存在于一定地区,而不见于其他地区。

②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地方性疾病中有些以野生动物为传染源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需人类参与,而能在特定的节肢动物和野生动物宿主之间长期生存繁殖,世代延续,偶可涉及于人。

③地方病,指非传染病中有些疾病由于其致病因子等因素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而呈现严格的地方性。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包括现况研究、筛检、生态学研究等。

其中现况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和目的1概念它是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对一定人群或人群样本在某一短时间内的患病或健康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2•目的:描述疾病分布,探讨病因,确定高危人群,疾病预防控制效果的评价。

3•类型⑴普查:为了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健康状况,于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

⑵抽样检查: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人群的调查,推测其全人群中患病或健康状况的调查方法。

二、设计与实施1.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

2.样本含量根据以下因素确定样本大小: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对调查结果精确度的要求。

3.实施设计调查表,进行问题调查、体查、现场调查。

4.数据分析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某种分布特征与某种(些)因素的关联强度。

第四章队列研究一、基本原理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的期间,比较两组人群某种疾病的结局(一般指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发病或死亡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研究。

二、类型⑴前瞻性队列研究⑵历史性队列研究⑶双向性队列研究三•常用术语⑴结局:研究者预期的结果事件,包括发病、死亡和各种化验指标。

⑵观察终点:观察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

⑶观察终止时间:整个研究工作可以得出结论的时间。

四、设计与实施(2)样本计算的四个参数:一般人群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水平;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水平;显著性水平(a);把握度(1—B)。

(3)研究的内容暴露因素的剂量水平、暴露时间的长短、暴露的持续性;五、资料的收集和分析1.基线资料的收集;随访的期限、方法;观察的终点与终止时间。

随访方法、内容和观察终点的确定。

2.资料分析方法①率的计算:发病率,死亡率②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分析:RR RR的可信区间、AR AR% PAR PAR%③病因的判断六、偏倚及其控制(1)常见偏倚选择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偏倚控制严格按规定的标准选择研究对象;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提高设计水平和调查质量,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七、优点和局限性⑴优点:可直接估计相对危险度;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一次调查可同时观察某因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较小。

⑵局限性: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研究费时间、费人力、花费高、实施难度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一.基本原理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以研究该疾病与某个(些)因素的关系。

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

1. 前瞻为一种前瞻性研究2. 干预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3. 随机研究对象来自同一总体,并米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4. 对照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一)筛检的概念、目的及筛检的应用原则(二)筛检试验评价基本方法诊断试验的评价是把待评价的诊断试验与金标准诊断相比较,然后评价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可靠性。

(三)评价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似然比、阳性预告值、阴性预告值。

(三)提高诊断效能的方法平行试验、系列试验第九章偏倚及其控制1•研究结果的变异性:研究结果的变异性的定义、水平(个体水平的变异性、群体水平的变异性、样本水平的变异性)2•研究的真实性:概念、内部真实性、外部真实性3.研究的偏倚:偏倚(bias )的概念和类型: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的概念、类型及控制方法;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 )的概念、类型及控制方法;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 )和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 )的概念;混杂因素成立的三个条件;混杂偏倚的判定原则、程度测量方法、控制方法。

第十章病因与因果推断1.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的推理形式;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虚假关联、因果关联;整个因果关联的判断进程;关联的分类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第^一章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一、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一)制定策略的依据1.形式分析2.应对分析3.循证保健(二)全球卫生策略1. 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2 •基本策略和途径 初级卫生保健一应用技术上适宜、学术上可靠、社 会能接受的方法,通过个人、家庭、社区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国 家和社区依靠自力更生和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二、措施(一) 三级预防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个方面。

2. 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是在疾病的潜伏期为了阻止或减缓疾 病的发展而米取的措施。

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 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又称发病期)为了减 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

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二) 针对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接消毒、杀虫、灭鼠预防接种,药物预防1. 概念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 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2. 种类⑴传染病监测: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监测疾病:流感、脊髓灰质炎、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我国规定国际监测疾病:上述5种,加登革热;国内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 37种。

⑵非传染病监测⑶其它公共卫生监测3.实施 建立监测组织和监测系统;收集、分析、评价资料;交流情报信息。

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过程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

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 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 传染源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 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1.管理传染源触者进行检疫。

2. 切断传播途径 3. 保护易感人群 三、疾病监测2.传播途径⑴概念: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⑵类型: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飞沫核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⑶各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特征3•人群易感性⑴概念: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⑵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二)疫源地1概念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

范围较小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疫区。

2•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存在;病原体能够继续传播。

3•消灭疫源地的必备条件传染源被移走或消除排出病原体状态;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病原体被彻底清除,传播途径已不存在;疫源地内接触者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没有发生新病例或感染。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和地理因素。

2•社会因素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条件。

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一)策略1预防为主2 •建立疾病监测系统(二)措施1.一般措施改善卫生条件,进行健康教育。

2•疫情管理疫情报告和考核。

包括报告种类、报告时限、考核指标。

3•防疫措施⑴对传染源的措施:对患者采取“五早”措施;检出和管理潜在传染源;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检疫方式、措施);对动物传染源酌情进行消灭或隔离。

⑵对传播途径的措施:进行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⑶对易感人群的措施: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的类型、要求、影响因素、效果评价)、药物预防。

第十三章伤害流行病学伤害的概念:由于运动、热量、化学、电或放射线的能量交换,在机体无法耐受的水平上,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或由于窒息而引起的缺氧。

伤害的测量指标:伤害发生率、伤害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等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致病因子、宿主、环境(一)查明疾病性质首先核实诊断,弄清楚是什么病,还要确定是否属于暴发(或流行)。

(二)查明暴发(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对诊断明确的疾病,要通过调查确定暴发的原因、查明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影响暴发的因素;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通过调查寻找病因或病因线索。

(三)根据暴发原因或流行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疫情,并从中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三、调查步骤和内容(一)初步调查1 •核实诊断和事件的性质2.确定是否暴发或流行3•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4.提出初步假设提出初步处理措施并付诸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