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3.5《奇妙的透镜》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沪版

3.5 奇妙的透镜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透镜的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

为今后学习“透镜在生活中应用”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实验与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逐步建立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与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五、实验器材:老花镜片、近视镜片、透镜二块、装有浑浊液体的透明杯、平行光源、低压电源、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仪、多媒体等。

六、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

七、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

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
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通过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

2.让学生经历深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

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推理、模仿、体验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探究法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激发探究结合教材中的讲解(可用投影片或课件辅
助),使学生认识到透镜表面的形状特征,
从而引出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开门见山地引出课题“透镜”,并介绍透镜
的概念。

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都
集中到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学生回答各种透镜
的不同之处:有的中间
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
边缘.
学生体会近视眼镜中
间较薄,边缘较厚,是
凹透镜;远视眼镜中间
较厚,边缘较薄,是凸
透镜.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
温故知新,通过学生
熟悉的镜子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通过学生间的交
流,使学生对透镜有了
初步的了解。

为下一环
节作出了铺垫。

二、讲授新课
1、透镜的种类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能让光
透过的这一类镜子即透镜.
发给学生各种类型的透镜.
总结并画出或投影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透
镜,说明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
学生讨论说出几种不
同的猜想,选择现有器
材,自己设计方案验证
自己的猜想.
学生探究实验过程。

在学生进行自主设计、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
师不断地给予学生展
示的机会,并对他们的
成功予以肯定和鼓励,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2、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实验一:观察手平行光射向透镜后,光线
的传播路径的改变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放入透镜后,透过透镜区域
光的亮度和光照范围的变化.
提出: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后,看到什么
现象?
并画出光路图:
使平行光射向混浊液
体,依次把凸透镜和凹
透镜放入手电筒和液
面之间.
讨论得出:放入凸透镜
后,光照范围变小、变
亮,放入凹透镜,光照
范围变大、变暗。

鼓励学生之间共同合
作,通过仔细观察实验
现象,相互讨论归纳结
论。

归纳小结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
散作用.
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
演示将一束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
镜时光线的传播情况,并说明:平行光通
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到一点上,所以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折射后变得发散,所以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并画出光路图:学生认真观察对比,进
一步验证实验一的结
果。

进一步验证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

3.焦点和焦距根据学生作图情况反馈,利用多媒体演示
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给
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
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
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
点的含义: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
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实
验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
透镜的中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
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
发散作用越明显.
让学生发表自己实验
得出的结果与演示实
验的结果的异同点。


一步明确
让学生明确不同的实
验设计都可以得出相
同的结果,但实验效果
不同。

六、板书设计
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3、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二、焦点和焦距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九、教学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

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透镜就摸起没完。

又耽误了不少时间。

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

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

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第三部分:透镜的奥秘。

设计这部分知识时,我想让学生复习一下光的折射作图,可是能完整不错的画出折射图的学生很少,只能让个学的较好的学生上黑板版演,然后再次将作图方法讲解,耽误了些时间。

练案:
A组
1.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_______.它对光有_______作用。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_________.它对光有_______作用。

2.平行与主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主轴的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它到凸透镜的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 。

3.同一束平行光线射到不同的镜上变成不同的光束.如图所示。

其中A是______镜.B是______镜,C是______镜.D是______镜。

4.在下图所示的框中.画上适当的透镜组合。

5.请完成下列光路图
6.能使光线发散的面镜和透镜有:()
A.凹面镜、凹透镜;
B.凹面镜、凸透镜;
C.凸面镜、凹透镜、
D.凸面镜、凸透镜。

7.(1)如图1所示的四块玻璃制成的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写字母)。

(2)图2中透镜是______,图中MN是______,F1、F2为______,O为______,f1、f2是______,f1______f2(选填“>”、“=”或“<”)。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