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基础课件

第十章神经系统 生理学基础课件


三.突触传递特征:
1.单向传递: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后神经元。 2.突触延搁:兴奋通过突出时,要经过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与后模
的受体结合等一系列过程,耗时较长而形成。 3.总和:包括空间性与实践性总和。 4.后发放: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在一定时间仍继续发放 神经冲动。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对内环境如O2、CO2与麻醉药等十分敏感。 6.易疲劳性:突触最易产生疲劳,这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神经节是皮质下一些神经核团的总称,包括尾状 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和红核。具有重要的 运动调节功能,与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 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等有着密切关系。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有以下特征: 1.交叉支配,头面部多数为双侧性支配; 2.功能定位精确,呈倒置安排但头面 部内部是正立的; 3.皮质代表去的大小与运动的精 细、复杂程度有关。
(二)锥体系:是指大脑皮质神经元及其发出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 束组成。主要是发起随意运动。 (三)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 控制躯体运动的下传系统,包括皮质 起源的锥体外系与旁锥体系。主要是 调节肌紧张、调整身体姿势和协调肌 群的运动。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分布
自主神经的分类
二、突触传递构成
1.兴奋性突出后电位:在兴奋突触传递过程中,前模释放兴奋性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模对Na+通透性增大,引起后模 产生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时即引起动作电位,产生兴奋效应。
二、突触传递构成
2.抑制性突出后电位:在兴奋突触传递过程中,前模释放抑制性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模对CL -通透性增大,引起后模 产生超极化。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产生抑制效应。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1.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 干结构中的神经元发出联系,经多次换元后,抵达丘脑再发出纤维,弥 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2.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二、感觉中枢
(一)脊髓的感觉功能 躯体感觉一般经脊髓后根进 入脊髓,经丘脑换元后上传到大脑皮质。 (二)丘脑的感觉功能 丘脑除嗅觉外是各种感觉的 总换元站,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与 综合,其换元 后 发出Βιβλιοθήκη 感觉投射纤维再 进一步向大脑皮质投射。
代谢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和糖原分解
促进胰岛素分泌
(二)、生理意义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伴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
其主要作用在于动员机体储备的能量。当其活动
增强时可产生应急反应;表现为心跳加快、血液
循环加快、糖原分解、支气管扩张、皮肤与腹腔
内脏血管收缩等生理过程。
2.迷走-胰岛素系统
4.视觉和听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位于枕叶皮质距状沟的上 下缘。听觉位于双侧皮质颞叶的颞横回 和颞上回。
5.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嗅觉代表区位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 味觉代表区在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 区的下方。
三 、痛觉
(一)皮肤痛 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产生快痛与慢 痛性质不同的疼痛。其中快痛感觉清楚、 定位明确、尖锐的“刺痛”,撤销刺激后 疼痛便很快消失。慢痛则定位不清晰,较 持久的 “烧灼”痛,撤销刺激后疼痛仍持 续几分钟。
2.突触前抑制:是指发生在突触前膜上的去极化抑制,其结构基础是 轴突—轴突型突触。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投射系统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1.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受器发出的冲动,
沿特定的传入通路投射到大 脑皮质的特定部位 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系统。
2. 作用: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 发出神经冲动。
副交感神经系统常伴有胰岛素的分泌。其主要作
用 是保护机体、促进消化吸收、能量储备、加强
排泄和生殖系统活动等。
二、自主神经的递质和受体
(一)外周递质 主要为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 (二)受体
1.胆碱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分为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两类。
(1)毒蕈碱受体(M受体):是指能与毒蕈碱结合产生生理效应的胆碱能受体,主 要分布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及小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当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后: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 尿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骨骼肌血管舒张等。这些作用称为 毒蕈碱样作用,简称M样作用。可被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阻断。
三、神经递质
(一)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内释放的递质。 主要有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与肽类等。
(二)外周神经递质: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 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四、反射中枢的活动方式
(一)中枢兴奋:前一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性 突出后电位,而产生兴奋效应。 (二)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由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 性突出后电位,使后神经元发生抑制。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与回返性抑制。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分为易化区和抑制区 1.易化区作用:加强肌紧张和肌肉运动; 2.抑制区作用:抑制Ƴ运动
神经元,从而降低肌紧张。
(二)去大脑僵直:将中脑的上、下丘脑之间切断麻醉动物的脑 干,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脊柱后挺、头尾昂起。呈角弓返张状态。
其原因: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失去了大脑皮质运动区和纹状体的 联系,使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 大大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 强造成。
称为第一信号,大脑皮质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称为第一信 号系统。人与动物共有。 (二)第二信号:把抽象的信号,即文字、语言称为第二信号,大脑皮 质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三、觉醒与睡眠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这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有关。破坏脑 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可使人或动物长期处于睡眠状态。
(2)烟碱受体(N受体):是指能与烟碱结合产生生理效应的胆碱能受 体。又分为两个亚型,N1受体和N2受体。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的 突触后膜上;N2受体位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模上。乙酰胆碱与N1受体 结合后,可引起自主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兴奋;如与N2受体结合,可引 起骨骼肌兴奋。六烃季铵有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有阻断N2受体 的功能。筒箭毒可阻断N1和N2受体,能使肌肉松弛。因此,在临床手术 中可作为肌肉松弛药使用。
宁)主要阻断β1受体,而纳多洛尔(心得乐)则主要阻断β2受体。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条件反射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个体在生活过程中自然获得的,也可以人为地 加以训练形成。 (二)条件反射意义 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能力。
二、人类大脑皮质活动的特征 (一)第一信号系统: 把现实具体的信号(如光、声、嗅、味、触等)
(二)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 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分为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类型。
1.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 引起的牵张反射。主要是维持躯体姿势最 基本的反射活动。
2.腱反射 是指快速 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临床检查腱反射 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三)脊髓休克 1.概念 当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横断面一下的脊髓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 2.表现 肌紧张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粪与尿储留等。 3.机制 主要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节,特别是易化作用 。
(二)睡眠的生理变化 睡眠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机体各 种生理活动减退。表现为:①嗅、视、听、触觉等功能暂时减退; ②骨骼肌肌紧张和腱反射减弱;③自主神经的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 如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体温下降、呼吸减慢、胃液分泌增多、代谢 率降低等,此时机体能量消耗明显减少。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 前庭小脑(古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 衡。此区受损会出现平衡 失调,步态困难。
(二)调节肌紧张 脊髓小脑(旧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 此区受损表现为肌紧张下降,肌无力等症状。
(三)协调随意运动 皮质小脑(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 此区受损会出现随意运动的不协调现象,如不能完成弹钢琴、打 字等相关的精巧活动。
第十章 神经系统 柳海滨
学习要点
• 突触的基本概念、传递的过程及传递特点,中枢兴奋传布 的特征
• 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的功能 • 痛觉的基本特征,内脏痛的特点及牵涉痛的意义 • 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及其活动的生理意义
第一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简称β受体):β受体分为β1和β2两种亚型 β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脏组织中,其作用是兴奋效应,使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β2受体分布于支气管、胃、肠、子宫等血管平滑肌上 ,其作用是抑制性的,使这些平滑肌舒张。普萘洛尔(心得安)是重 要的β受体阻断药,它对β1和β2受体都有阻断作用。安他唑啉(心得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脏 胃、胰腺 肝、胆囊 肾 阑尾
牵涉痛的部位 心前区、左上臂尺侧 左上腹、肩胛间 右肩胛 腹股沟区 上腹部、脐周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 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神经-肌接头处前模释放递质可
引起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使肌细 胞出现兴奋与收缩。其中脊髓前角灰 质中的运动神经元主要分为a和Ƴ运动 神经元。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全身体表主要投射到中央后回,也称为 第一体表感觉区。有以下规律:①交叉投射;②空间倒置 排列;③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灵敏程度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