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心电图检查
• 复极:心肌细胞除极完毕后,通过代谢和 Na+—K +泵等作用,排出内流的Na + 、Ca2+, 摄取外流的K + ,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又恢 复到激动以前的极化状态(外负内正状态变为 外正内负状态)。 • 电偶: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的过程中, 细胞膜外带负电荷的部位称为电穴,带正电荷 的部位称为电源,相邻带正负电荷的部位称为 电偶。心肌细胞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电流 是以电偶的方式进行传播。
导联电极安置
• 1.肢体导联:(R、L、F) • (红、黄、绿、黑) • 2.心前区导联: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 V3 (V2与V4连线的中点) • V4 (左锁骨中线平第五肋间) •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 V6(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 V7(左腋后线)V8(左肩胛骨线)V9(左脊柱旁线)与 V4同一水平。
心电活动的基本概念
• 极化状态: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 离子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和稳定的状态而不产生 电流(细胞外正电荷、内负) • 除(去)极: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 上的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外发生一系列离子 交换,(Na通道开发、Na内流K外流)使极化 状态被消除的过程。
心电活动的基本概念
心肌细胞去除极和复极的过程
二、心电图导联体系
• 1、肢体导联:
• (1)标准导联:I、II、III导联,1907年
Einthoven提出。 • (2)加压单极肢导联:aVR、aVL 、aVF导联, 1935年Wilson、 Goldberger提出。
• 2、胸导联:V1~V6导联,1935年Wilson 提出。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 值
• 1、P波:在QRS波群之前
• (1)形态:园钝形,II(I、aVF、V4~V6)直
立,
aVR倒置。 • (2)时间:<0.12s。 • (3)振幅: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 2、P—R间期:正常心率时0.12~0.20s。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
4、探查电极记录电位方向与电极在电偶的 哪一侧相关。
心电向量环(了解)
• P向量环 • QRS向量环 • T向量环
四: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心电图各波段命名
• 1、P波:心房除极波。 • 2、P—R段:反映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 开始的时 限。 • 3、 P—R 间期:反映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 • 4、QRS波(群):心室除极波。 • 5、J点:QRS波与ST段的交点,用于判断ST段的偏移 • 6、ST段:反映心室复极的过程 • 7、T波:心室复极波。 • 8、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结束的总时 间。
第二节:正常心电图
• • • • 1.心电图测量 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3.小儿心电图特点 4.老年人心电图特点
一、心电图测量
• • • • 走纸速度25mm/s 标准电压1mv 每个小格0.04s横、0.1mv纵 每个大格0.2s、0.5mv(.波段振幅及时间测量(了解) • 2.心率的测量:心率=60/R-R或P-P间期的时间值。 • 心率估算法 • 一个RR间期的大格数 心率 • 1 300 • 2 150 • 3 100 • 4 75 • 5 60 • 6 50 • 7.5 40
导联电极安置
三、心电向量与心电图(了解)
• 向量(vector):心肌细胞在激动(除极 和复极)时,所产生的生物电(位)变 化,既具有方向又具有大小的特性,称 为心电向量。在每一瞬间以综合向量的 形式表现出来。
综合心电向量
• 应用心电图机把心肌细胞在激动时所产生的每 一瞬间的综合向量连续地记录下来,即心电图。 • • • 1、探查电极记录电位大小与心电向量的强 度成正比。 2、探查电极记录电位大小与电极至心肌细 胞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探查电极记录电位大小与电极—电偶所 形成角度相关。
• 3、QRS波群:
• (1)波形:正极在左侧导联(I、V5、V6)以 向上波 为主。正极在右侧导联(aVR、V1) 以向下波为主 • (2)时间:0.06~0.10s 。 • (3)振幅:R波:I导联<1.5mV, aVL<1.2mV,
aVF<2.0mV,V1导联 <1.0mV,V5、V6<2.5mV。肢导 联QRS 波群算术和不应均<0.5mV(V1-V6导联R波逐 渐增大、S波逐渐减小)。(低电压概念) • (4)Q波:除aVR导联外,均应<0.04s,<同导联R波的 1/4。 • (5)R波峰时间:V1、V2<0.04s,V5、 V6<0.05s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 4、ST段: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不应>0.05mV。 ST段上抬:V1、V2<0.3mV,V3<0.5mV, V4-V6和肢导联<0.1mV。 • 5、T波:方向:多数导联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 振幅:在QRS主波向上导联,T波不应<同 导联R波的1/10。 • 6、Q—Tc间期=QT/√R-R 应≤0.44s。
心电轴的测量
• 平均QRS电轴(心电轴):是指心室除极过程 总的平均QRS向量在额面投 影的方向和大小。 • 方法:目测法、作图法、查表法。 • 从I导联和III导联 QRS波群振幅的代数和测得。 • 目测法:I、III导联QRS波群主波的方向,都是 正波、不偏,I负、III正、是右偏、I正、III负 左偏。(尖对尖向右偏、口对口向左走) • 正常时心电轴范围为-30°~+90°之间;-30~90度电轴左偏,+90~+180电轴右偏,-90~+180 度电轴不确定。
QRS波群命名: 1、R波:第1个正向(向上)波。 2、Q波:R波前的负向(向下)波。 3、S波:R波后第一个负向(向下)波。 4、R’波:S波后第一个正向(向上)波。 5、S’波:R’波后第一个负向(向下)波。 6、QS波:整个QRS波群为负向波。
(大写或小写根据振幅大小而定、≥0.5mv用大写)
心电图检查
心内科
第一节:心电学基本知识
• • • • 1、 心电图产生原理 2、心电图导联体系 3、心电向量与心电图 4、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自体表记录的 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 的曲线图形。 •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除极、复极过程中 总的电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