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复习要点:第七章心电图检查(最好看图形象记忆)1.目前,临床上最普遍应用的是由Einthoven(爱因托芬)创设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
(1)肢体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2)心前区导联包括 V1~V6导联。
2.Ⅰ、Ⅱ、Ⅲ导联的正极分别在左上肢、左下肢、左下肢。
aVR、aVL、aVF导联的正极分别在右上肢、左上肢、左下肢。
V1~ V6导联的正极分别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胸骨左缘第4肋间、V2与V4连线中点、左锁骨中线平第5肋间、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3.P波是最早出现的振幅较小的波,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位变化。
P波起始部代表右心房除极,终末部代表左心房除极,中间部代表右、左心房除极。
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
P波时间一般< 0.12s( 3小格),振幅肢导<0.25 mv。
左心房肥大时,Ⅱ导联上P波时间一般>0.12 s ,常呈双峰型。
右心房肥大时,Ⅱ导联上P波时间一般正常,< 0.12 s,P波高尖。
4.QRS波群为振幅最大的波,反映心室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最宽不超过0.11s。
V5导联的R波<2.5 mV。
左心室肥大时QRS波群振幅增高,心前区导联改变更明显,Rv5、Rv6> 2.5 mV,或Rv5+Sv1> 4.0 mV(男),或 3.5 mV(女)。
QRS波群振幅增高是诊断左心室肥大的必备条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阳性指标(如心电轴左偏)即可诊断。
5.若Ⅲ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Ⅰ导联主波为正向波,则提示电轴左偏。
6.过渡区波形出现在V5、V6导联,提示顺钟向转位。
7.Q-T间期是自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水平距离,反映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8.T波为ST段后一个圆钝而较大的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9. 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与演变规律是诊断心肌梗死和判断病情的主要依据。
如:①“缺血型”改变时,心外膜缺血,T波对称性倒置,呈“冠状T”;②“损伤型”改变时ST段相对“抬高”;③“坏死型”改变时出现异常Q 波(时间≥0.04s,振幅≥同导联R波1/4)或呈QS波。
10.心电图检查对心率失常最有诊断价值。
11.李某,男,因运动后心悸而就诊,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① P波规律出现,形态钝圆,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②每一P波后都有正常形态QRS波群,P-R间期为0.12~0.20s;③P-P间距固定,为0.5s。
考虑此人为窦性心律。
12.代偿间歇、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二联律、期前收缩三联律的概念。
代偿间歇:指的是期前收缩后心房和(或)房室交界区处于不应期,随后的一次窦性冲动不能引起心房和心室激动,致使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间歇。
完全性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歇 = 二倍窦性心动周期。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联律间期+代偿间歇<二倍窦性心动周期。
期前收缩二联律:若每次正常窦性搏动之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三联律:每两次正常窦性搏动之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或每次正常窦性搏动之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13.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ECG特点:(1)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隔不一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2)R-R间隔绝对不规则,心室率约100-160次/分(3) 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14.心室扑动时,P、QRS与T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节律相对规律的大振幅波,频率200~250次/min;心室颤动时,P、QRS与T波消失,代之以形态、节律极不规律的连续的小振幅波,频率:250~500次/min。
15.P.-.R.间期..为①P波起点到 QRS的起点,②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即房室传导时间,③正常成年人的P-R间期为0.12-0.20 s。
16.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异常。
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全部激动均可下传至心室,仅传导时间延长(P-R间期> 0.20 s)。
心率没有改变。
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部分激动不能下传,表现为P波后QRS波群脱落(按比例)。
分: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P波后 QRS 脱漏,漏波后传导阻滞得到一定回复,PR间期又.......,周而复始,又称为文氏现象。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I型):PR间期固定不变,部分P波后无 QRS 波群。
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所有室上性激动均不能下传心室,又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表现为:①P波与QRS波群互不相关(P-R间期不固定),但P-P间距和R-R间距各自保持一定的节律;②心房率(P波频率)>心室率(QRS波群频率)。
③QRS波群形态、时限与频率取决于潜在起搏点位置。
......17.正常心室除极:心内膜→心外膜正常心室复极:心外膜→心内膜心电图中心室复极波与除极波的主波方向一致18..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19.心前区导联的电极位置20.体表测得的心电变化是所有参与电活动的心肌细胞所产生的电位变化的综合结果,其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21.心电图各波段心电活动P波最早出现较小的波,心房除极波P-R段心房开始复极到心室开始除极P-R间期P波与P-R段合计QRS波群左、右心室除极全过程S-T段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条直线,代表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T波心室快速复极的过程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22.心电图记录纸:纵线代表电压,0.1mV/小格,每大格为0.5mV;横线代表时间,0.04s/小格,0.2s/大格;测量P波和QRS波时,选择波幅最宽的导联;测量PR间期时,选择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 测量QT间期时,选择QT间期最长的导联23.心律齐时的心率测量:心率=60/R-R心律不齐时的心率测量:测量5个以上连续的RR间距,然后用60除以其平均值,求得每分钟心室率或心房率24.心电轴左偏常见于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心电轴右偏常见于右心室肥厚、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肺心病等。
△正向波和负向波绝对值之和形态方向时间(s) 电压(mv) 异常P波钝圆上:ⅠⅡaVF V4-V6下:aVR <0.11 肢导<0.25胸导<0.2PtfV1< -0.04 mm .s振幅和宽度超过范围心房肥大QRS 波群上:ⅠⅡ下:aVRV1-V6 R渐大S渐减小,V3V4 R/S≈1<0.12 0.06-0.10多为0.08VATV5<0.05RaVF<2.0△≥0.5RV5<2.5△≥0.8mV延长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T波钝圆与主波一致上:ⅠⅡ V4-V6下:aVR 0.05-0.25 >R波的1/10 低平或倒置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时间异常P-R间期0.12-0.20 延长:房室传导阻滞。
Q-T间期0.32-0.44s 延长,表示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
R-R间期0.6-1.0s 小于0.6s,表示窦性心率过速;大于1.0s,表示窦性心率过缓;R-R间期不等,则表示窦性心率不齐。
S-T段下移<0.05mv(除aVR)上移<0.1 mv 下移,表示于心肌缺血或劳损等。
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上移,表示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26.(1).正常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①P波规律出现,频率为60~100次/分钟,呈钝圆形, I、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0.08-0.11s②P-R间期0.12~0.20s;③P-P间距固定,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2)正常窦性心律ECG特点:1、P波:Ⅰ、Ⅱ、aVF直立,aVR倒置,0.08-0.11S2、P-R间期0.12~0.20S3、最长的PP间期与最短PP间期相差<0.12S4、规律P波,心律60-100次/分(3)窦性心动过速ECG特性:1、窦性P波 2、P波速率>100次/分(P-P间隔<0.6S) 3、通常逐渐开始与终止临床表现:①多属生理现象,无症状或有心悸感②其开始和终止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③听诊心律快而规则(4).窦性心动过缓ECG特性:1、窦性P波 2、P波速率<60次/分(P-P间期>1.0S)3、常伴窦性心律不齐(不同P-P间期的差异>0.12S )临床表现:①多无自觉症状;②心率过慢:胸闷、头晕,严重者可有心源性晕厥;③听诊慢而多不齐。
(5).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特征:①窦性心律;②在同一导联上,P-P间距或R-R间距相差> 0.12s临床表现:①逸搏:可无自觉症状;②头晕、黑蒙、晕厥、阿-斯综合征。
27.主动性异位心律指的是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主动发放激动,引起心房或心室搏动,主要包括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
(1)室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P波2、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QRS时限≥0.12s3、ST段、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4、大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2)房性期前收缩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2、P’-R间期≥0.12S3、P’波后的QRS波多正常4、有不完全代偿间歇(3)交界性期前收缩ECG特点:1.提前出现的正常的QRS波群、T波;1.出现逆行P’波( 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3.大多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①心率150~250次/分,心律规则②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③QRS波形态及时限正常④起止突然,通常由一个期前收缩触发(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QRS波群,宽大畸形,起始突然,时间>0.12s②心率为140~220次/min,节律可稍不规则;③常无P波④可伴继发性ST-T改变⑤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确诊室速重要依据(6)房扑特征: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间隔相等的F波(或称锯齿波).频率为250~350次/分;2.房室比例为2:1~4:1,心室律规则或不规则。
3.QRS波形态一般正常(7)房颤ECG特点:1.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隔不一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2.R-R间隔绝对不规则,心室率约100-160次/分3.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8)室扑ECG特点:1. P、QRS与T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节律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