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及策略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及策略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困惑及策略
一、课程改革的困惑
回顾近两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一线教师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有如下困惑值得讨论:
困惑1:新知识的重新组合,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教材”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后,重新组合,使知识结构变得凌乱松散,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障碍。

更使人难以接受的是,有些“专家”美其名曰“教材循环往复式”、“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岂不知学生在这样教材的指导下,每学期都学习不到完整的知识,反而每个学期都学习的是五个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形成了不完整的知识体系。

用学生的话来说:现在的学习是“东一头,西一头”。

试问:这样的教材有何使用价值?
困惑2: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做出“课件”演示其过程这对于解决许多比较复杂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使学生好奇心理得到满足,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虽然,做“课件”是现在发展的方向。

但是,就我国当今的国情,是否每节课都能做“课钟”?特别是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做出“课件”演示其过程,这岂不是资源的浪费?我认为盲目的做“课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师代替学生去经历、去思考,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有些教师,为了做“课件”而做“课件”,完全取代学生思维,使学生轻松自在,根本不动脑筋去思考,不动手去操作,长此以惯就不可能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必然会受到制约,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了。

困惑3:对于不少简单问题、直接可以回答的问题,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在教学中,对于不少复杂问题、不能直接回答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后,互相交流,相互讨论,互助解决,这是我们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每每上“公开课”,无论问题难易,统统讨论解决,似乎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就不像是“公开课”,就不是进行课程改革了。

无论对于简单问题还是复杂问题,都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穷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才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演绎推理等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困惑4:对于许多问题,只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淡化了知识技的强化训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掌握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方法。

而这一切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服务的,最终的着眼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在让学生经历问题的全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认识数学与人类的关系,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然而,许多人却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单纯的就问题的过程而讲授或让学生经历问题的过程,不顾其他。

这样以来,表面上看,课堂上是热热闹闹,而没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势必造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现象。

长此以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而学生对此又会怎么想呢?
困惑5: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
由于我们现有的教材是在《课程标准》下编写的,面对的范围是全国各地。

而全国各地的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因此,教材中对具体的内容的要求比较笼统,再加上对于考核、评价的标准无法确定,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所要达到的“底线不明确”,教师对于各知识点所达到的标准不明确,只能凭感觉进行教学。

困惑6:理型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问题
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具、学具,各知识点所配置的练习题、探究题、课件的制作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有关教具、学具有其规范性,而我们现在只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同时,教学资料的不足,只能由教师自己编题,或由学生自主己编题。

由于各地区教学目标的不确定,再加上教师水平的不平衡,所以必然造成教学上的许多弊端。

困惑7:课程改革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很容易冲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特别是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给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部分学习主动、性格外向、争强好胜的学生创设了自主发展的广泛空间,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表现越来越出色;而对于另一部
分基础较低、性格内向、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则越来越差,与学习2成绩好的学生的距离在不断加大。

二、解决困惑的建议
这是我在课程改革中所产生的困惑,为了解除这些困惑,通过学习,自己产生了顿悟,特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如果可能的话,重新修订教材。

保留以前完整的知识体系,删除那些过时的内容,增加和时代接轨的以内容。

如果保留现用的教材的话,应该把知识结构重新调整,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让学生先学习“三角形全等”
再学习“三角形相似”,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中,“先特殊,再一般”的认识规律。

其二,有许多做“课件”上课的教师,是为了赶时髦而做“课件”,认为大家都在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那么上课自然不能缺少这个环节。

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成分,而对于教育教学更是如此。

赶时髦无可非议,但是必须有针对性,要起作用,不能“演戏”,特别不能“演”哗众取宠的“蹩脚”戏。

而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既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更要加强各个学校教学管理就很容易解决。

特别是许多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出版社做成《课件》随教材一同发行。

其三,对课程改革的精髓没有理解好。

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理解“三维目标”的实际意义,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只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基础知识的不扎实,基本技能犯“低级错误”。

有的人从观念上还没有真正进入课程改革的状态,还仅局限于应付教科书、处理教材。

其表现是,不能把教材作为教育教学的载体,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些人表面上是迎合了课程改革的要求,而观念上,实际还是陈旧的。

可想而知,其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手段会怎样?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与此同时,把提高教师的素质与现在所进行的“继续教育”相结合,不能让“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其四,各地区没有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很多事情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作为评价学生和教师很重要的标尺。

评价体系应当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如果不能改进我们评价体系,那
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绕一个大圈子后回到起点。

所以,教育改革的前提是,必须及时地讨论出如何构建、完善新的评价体系。

否则,就会造成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旧的评价模式相冲突的尴尬局面。

其五,各地区没有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根据教材制作配套的教具和学具。

虽然我们现行的教材,所面对的范围是全国各地,但是,各地区也应该根据其区域特点,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仅仅做一个“大拼盘”。

有关部门应把好教具和学具的出品关,多出精品,而不要让教师和学生把时间浪费在鉴别和尝试上。

其六,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取缔一些“向钱看”的社会办学单位。

而对于一些的确是有实力的社会办学单位,也要规范其经营管理,严把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关。

使学生在其中真正学有所得,真正起到公办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

其七,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在寒、暑假时间,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安排各种活动,或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使学生在假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学到在学校、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他们的视野得到扩展,知识得到丰富,而不是奔波于各种文化补课班之间。

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的是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的是已经落后的教学手段,改的是不符合现状的旧课本的内容。

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每走一步都应及时的反思,这不是畏首畏尾,而是为了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课程改革的误区中自己走出来。

正像邓小平同志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那样,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勇于摸索、探究,做课程改革的先锋;要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手段;对于以往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原则,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只有这样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否则,课程改革会变成虎头蛇尾,或换汤不换药,甚至会造成“邯郸学步”的现象,甚至夭折,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