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鉴赏诗歌形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一.考点解读: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
而对于古典诗歌来说,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涵其中的“意”。
捕补捉“意”“象”的水平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水平。
二.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1.人物形象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但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着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寒士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⑦征人思妇形象⑧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⑨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很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⑩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景物形象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⑧松——坚贞高洁⑨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相类似还有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⑪1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⑫鹧鸪鸟——离愁别绪⑬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⑭水:因为水的绵软,剪持续的特点与人的惆怅情绪有相似性,诗人往往以水喻愁。
⑮猿啼:常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⑯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⑰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
⑱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另外,还有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三.赏析人物形象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又有点孤寂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之“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孤独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
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世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给你技巧: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份);(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感)。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以前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个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体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体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3)这表现了她的天真、活泼和勇敢的一面。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形象: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形象。
形象特征:前四句写环境幽僻、高雅,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后两句写西邻对他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他的潇洒。
形象意义:通过塑造这个形象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鉴赏景物形象•给你技巧:•(1)指出形象(意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本诗体现了早梅高洁、孤傲脱俗、凌寒独自开放的形象。
“寒”字写出了早梅迎寒而立;“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傲脱俗;“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ǎ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