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辽宁省普兰店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

高考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之形象教案复习目标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

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和答题组织规范教学设想:每块“诗歌例析”都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外作业”于课后完成,“实战演练”课前完成当堂展示并由学生评析老师再指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复习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明考点(见考试说明)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它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三、对诗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步骤(一)切入点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诗歌例析: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明)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二)答案组织步骤(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什么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形象的特征)(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形象的意义)(三)实战演练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4分)参考答案:(步骤1)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切入点),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2分)(步骤2)诗歌通过衣着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步骤3)通过这样的形象描写,赞美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

(2分。

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

请简要说明。

(4分)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切入点)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切入点)勾画人物形象(2分)。

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切入点)(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四)课外作业: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

②玉瀣(xiè):美酒。

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

(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③新声:新的乐曲.④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陈诗突出对环境的恶劣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3、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

(咏他人——咏自己)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

②俭:通“险”,怪异。

时世:当代。

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步骤1)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

(步骤2)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步骤3)诗人借她表达了因怀才不遇、寄人篱下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五、写景诗歌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步骤(一)意象类切入点1、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

2、概括意象特点。

3、提示作者情感。

诗歌例析:1、(2003年春招北京卷)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参考答案:(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2、乌夜啼李白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描写了日暮乱鸦图,结合全诗分析一下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李诗首两句绘出一幅秋林晚鸦图,夕曛暗淡,返照城闉,成群的乌鸦从天际飞回,盘旋着,哑哑地啼叫。

“乌欲栖”,正是将栖未栖,叫声最喧嚣、最烦乱之时,无所忧愁的人听了,也会感物应心,不免惆怅,更何况是心绪愁烦的离人思妇呢?在这黄昏时候,乌鸦尚知要回巢,而远在天涯的征夫,到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呵?起首两句,描绘了环境,渲染了气氛,在有声有色的自然景物中蕴含着的愁绪牵引了读者。

(李诗用乌鸦喧嚣、烦乱的叫声渲染氛围,用乌鸦的归反衬人的不归,引起思妇的烦乱和相思。

)岑诗由听觉引起。

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在对比中抒发作者昔盛今衰的感慨。

答案组织步骤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多指意境或氛围特点)。

2、描绘诗中画面(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3、剖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意境类切入点诗歌例析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组织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实战演练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步骤1),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步骤2),进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步骤3)。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步骤1)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

(步骤2)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在万籁俱寂的夜深,秋露轻盈无迹,打湿庭中桂花。

(步骤3)全诗营造寂静、空灵、清美的意境,将思乡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四)课外作业:1、【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