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犯罪及相关问题研究

网络犯罪及相关问题研究


子也不罕见,而我国刑法第 285 条和第 286 条对于此却未做出 明确规定,因此为了严密法网,更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笔者建 议应当规定实施网络犯罪单位的刑事责任。
第三,犯罪的主观方面及不足之处。犯罪的主观方面,指行 为人对其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后果所持的心理态 度,即主观上的罪过。包括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失,网络犯罪 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故意。例如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 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破坏, 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但是司法实践中网络犯罪在少 数情况下,也表现为过失。例如,国家机关式作人员在互联网上 与他人信息交流中,过失泄露国家秘密,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 己的行为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犯罪的主观 方面除了故意之外,还应包括过失。以上是笔者针对目前司法 实践中,网络犯罪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及我国刑事立法中对 网络犯罪规定的不完善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 功效。
二、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分析及不足之处
本文对网络犯罪的犯罪构成分析采取三要件说。第一,网 络犯罪的客观方面及不足之处。所谓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我国 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行为特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 的诸事实特征,特指侵犯某种客体的危害行为。在刑法理论上, 危害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两种方式。作为,指行为人以积极 的活动进行刑法上所禁止实施的行为,在客观上呈现出“积极” 的形态。不作为,是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特定的应尽义务的行 为,在客观上呈现出“消极”的形态。而由于网络犯罪是刑法上 规定为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 罪,而行为表现方式仅仅为作为,但由于网络犯罪其危害行为 比较广泛,因此其行为的形式就不单纯是作为,还应当包括不 作为。第二,犯罪主体及不足之处。网络犯罪主体指实施网络犯 罪的行为人,依照刑事实体法规定,其还应是能够承担刑事责 任的人。根据我国刑法第 17 条规定的精神,实施网络犯罪的 人,只有达到刑法规定的年龄要求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现 实中,网络犯罪低龄化趋势正在加强,有一些网络犯罪青少年 比例正在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犯罪主体的责任年龄应当适 当降低。除此之外,在司法实践中单位作为网络犯罪主体的例
五、网络犯罪的预防及治理机制
第一,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防治网络犯罪。虽 然我国到现在为止,已经先后出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 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 软件保护条例》,并于 2005 年 4 月起施行了 《电子签名法》等 等。但不可否认,与一些发达国家比,中国的网络犯罪立法还有 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国现在有关网络犯罪的立法没有分类。因 此,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方面还不是很完善,要想从法律层面 来扼制网络犯罪,看来加强网络犯罪的立法,势在必行。
2005 1751
38 38 126 152 113 498 238 547
2006 6462
92 92 541 264 352 1118 247 3756
从表 2 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犯罪已经侵入到我们生活的 各个方面,无论是纯正的网络犯罪还是不纯正的网络犯罪,它 们都在逐年增加。其社会危害性远非一般的传统犯罪所能比 拟,它不仅危及到了国家安全,社会安全而且对我们的财产、人 身都具有一定的伤害性。因此,网络犯罪犹如当今社会的一颗 “毒瘤”,如不及时铲除,必定后患无穷。
击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益处。但当我们高唱网络赞歌,高呼科技万岁的时候,不要忘记科技从来都 是“双刃剑”,它在给我们人类带来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制造问题和新的困扰。网络犯罪就是因特网这一高科技给我们人类带 来的具大“灾难”。本文试从网络犯罪的相关问题出发,谈一谈对网络犯罪的认识。
2008 年 12 月 (总第 188 期)
法制与经济 FAZHIYUJ INGJ I
NO.12,2008 (Cum ula tive ly,NO .188)
网络犯罪及相关问题研究
姚世鹤 金英洁
(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江苏 宿迁 223800;苏州大学法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像因特网一样,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全方位地冲
三、网络犯罪的常见行为理论分析
(一)侵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 计算机信息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维护计 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防止网络犯罪的首要目标。对于计 算机信息系统的侵犯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态:(1)未经许可非法 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黑客行为;(2)破坏计 算机信息系统,使其功能不能正常运行。 (二)侵犯计算机资源的行为 计算机资源,包括计算机及其网络的硬件设备,所存储的 数据,以及其他可以量化的资料等等。在实践中,通过网络侵犯 计算机资源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破坏计算机网络硬 件及数据的行为;(2)非法使用网络服务的行为;(3)非法窃取、 使用他人的数据资料,包括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财产权等。 (三)滥用网络的行为 滥用网络行为,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侵犯非计算机 网络本身及其资源的其他非法使用网络的行为。事实上,这是 一种纯粹的网络工具犯,因为该项犯罪行为并不涉及任何网络 本身的安全性问题,而只是利用网络实施了传统的犯罪而已。 (四)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的行为 网络诈骗行为,是指利用互联网及通信网络采用虚拟事实 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财物,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的行为,这是网络诈骗的主要法律特征。由于网络诈骗完全是
[参考文献]
[1]于志刚.网络刑法原理.元照出版社,2007.44. [2]刑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10). [3]窦翠萍.电脑犯罪初探.载于.计算机与网络犯罪专题整理.公安 出版社.104. [4]常建平,靳慧云.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 版社.214.
第二,加强电脑本身的保安性能。为了更好的从技术上预 防犯罪,电脑制造商应当注意完善电脑系统本身必要的安全防 盗设施,以增强电脑的安全性能,有效地控制犯罪[3]。
第三,加强计算机网络监察队伍建设。我国虽从 1998 年 开始组成“网上警察队伍”,且发展较快,但较之网络犯罪的迅 速发展,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要加强网络警力,提 高网络警察的技术素质和设备水平,才能对愈演愈烈的网络犯 罪做出快速反映和及时追捕。因此,要加强网络警察的情报信 息工作,掌握主动权。要彻底的解决情报信息不畅的问题,把工 作重心由被动处置转移到主动排查化解上。加强互联网阵地的 控制,加大网络警察的布局力度以及网络科技水平,正如美国 联邦执法培训中心主任说“:给每一个警察发一个徽章,一支枪 和一部便携式计算机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临。”[4]
的 280 件增涨到 2006 年的 6462 件,而网络犯罪涉案人数从
2002 年的 160 人增涨到 2006 年的 2388 人。此组数据可以进
一步说明网络犯罪的案件总量和网络犯罪的犯罪人数近几年
来是成直线上升状态,网络犯罪如此猖獗,我国有关部门应引
起足够的重视,看来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势在必行。
笔者通过对我国一些学者对网络犯罪的定义比较,认为 2001 年《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对网络犯罪表述,具有一定的 科学性。因为,这一定义综合概括了网络犯罪,前半句实际上指 纯正的网络犯罪,即利用资讯、科学技术并且以电脑系统、网 络、电脑资料为特定侵害对象的犯罪,其全面覆盖了现实的与 虚拟的,单个的和联网的范畴。后半句是指不纯正的网络犯罪, 即利用资讯科学技术实施传统犯罪的行为,用“滥用”一词概括 了对具体的危害行为和侵犯客体不能穷尽的列举,其强调的是 以电脑系统、网络、电脑资料为工具的这层含义。这就进一步明 确了网络犯罪必须是行为人在网络上或者利用网络实施的,至 于行为人是利用计算机或者使用手机以及信息家电上网实施 犯罪,均认为是进行的网络犯罪。笔者认为这是网络犯罪不同 于其他犯罪的重要特征。
图 1 2004~2006 年网络犯罪年龄统计表 80 70
60
50
40
18 周岁以下
30
18- 25 周岁
26- 59 周岁
20
60 周岁以上
10
0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从图 1 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犯罪涉及到各个年龄阶段,比
较而言,该犯罪集中在 60 周岁以下的年龄段,以 2006 年为例,
第四,开展网络道德建设,提高行业准入。网络社会和道 德社会一样也应当具有道德规范。因此我国应开展“网络文明” 工程,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同时要提高行业准入, 对于一些手续不合法的网吧坚决取缔,甚至办理注册登记时就 不应批准,从行业根源上进行预防控制。
第五,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 识。要针对网络犯罪案件的受害群体的特点,通过电视、广播等 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宣传,使广大群众识别其犯罪手 法,提高防范能力。与此同时要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 策,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同时也时刻警惕那些有犯罪苗头的 不法分子,将犯罪意念扼杀在摇篮之中。与此同时,我们的公安 侦查部门要积极开展网络犯罪的防范工作,坚持发现在早,处 置在小的原则,防止网络犯罪所引起的恶果发生。
钟和特有的征服欲心态有很大关系。
表 2 2004 年—— —2006 年网络犯罪结构统计表 (单位:件)
年份
合计
侵犯计算机资源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
危害国家安全
利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用 侵犯人身民主权利 计 算 侵犯财产罪 机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其他 注:[2]
2004 1180
15 6 58 28 65 309 189 510
[关键词]犯罪;网络犯罪;网络犯罪立法
一、网络犯罪的定义
关于网络犯罪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也较多。我国目前理 论界和实际部门对网络犯罪的概念也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的理解。但 2001 年《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对网络犯罪是如 此界定“:网络犯罪是指危害电脑系统、网络和电脑资料的机密 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对这些系统、网络和资料进行滥用的 行为。”[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