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犯罪问题研究

网络犯罪问题研究

网络犯罪问题研究内容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是,它们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危机,网络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

因特网是目前覆盖全球的最大网络,网络的开放性,多层性以及共享性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可能。

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对于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活动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犯罪的不断发生,形势的日益严峻是我们探讨网络犯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由于独立于主流社会的另一种价值追求“黑客文化”是网络犯罪产生的精神根源,信息与财富的密切关系,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自身缺陷,法律对于网络规制的不完善,犯罪分子对于网络技术的某种渴求,都是网络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分析原因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形势,法律的规制程度和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以及引起这种动机产生的诱因。

对于网络犯罪,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一个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我们就应该制定规范其合理性的对策,一种新型犯罪的产生,也为我们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从管理对策,法律对策,社会调控等综合方面的手段制定等方面的对策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社会危害性。

总之,对于网络犯罪的治理,我们必须依靠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

加大各种力量的合作,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要求。

本文拟在对网络犯罪的发展、含义进行阐述后,分析我国网络犯罪的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以期待对我国遏制网络犯罪的立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犯罪虚拟空间开放性社会原因自身缺陷法律漏洞应对措施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及其通讯网络已经成为了现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计算机技术也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给人类创造奇迹,它在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国民教育和现代社会管理方面也在不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可以说,我们的时代在分享着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计算机网络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在改变着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但是,在我们为高科技的神奇而感到由衷兴奋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了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方面,即网络犯罪也在不断地向我们和平的世界宣战,在极大地破坏着我们安定的社会秩序,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不安全感。

事实上,网络犯罪是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犯罪现象,“与传统犯罪一样共同地受着某些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有着特殊的背景及诱发影响因素。

”因此,面对这一新型的犯罪类型,分析产生这一犯罪现象的原因,探讨我们的应对措施,是社会给法学家们提出的新的课题。

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以利于应对网络犯罪的挑战。

一、网络犯罪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含义1979年,我国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典没有关于网络犯罪的规定,直到1981年我国才着手制定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八十三次常委会议通过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继而1994年2月18日,我国国务院令第147号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这都是我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法规。

其规范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惩治侵害计算机安全的违法犯罪的法规,在我国网络安全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应用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相关违法犯罪活动也相应地表现出新的特征。

于是,1997年10月1日起我国实行的新刑法,第一次增加了网络犯罪的罪名,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破坏计算机系统功能罪,破坏计算机系统数据、程序罪,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程序罪等。

这表明我国计算机法制管理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并开始和世界接轨,逐步进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的法治时代。

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类型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同时,关于网络犯罪的概念的定义也是层出不穷,我们认为,要对网络犯罪这类新兴犯罪的概念进行准确、科学、全面的总结,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意犯罪形式和手段的多样性和易变性,同时还应在概念中体现其成立犯罪所具有的特征。

正如一学者所说:“刑法学意义上的网络犯罪应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两个基本特征”。

综上,网络犯罪可以定义为:行为人利用网络专门知识,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存在于网络空间里的信息进行侵犯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利用的虚拟空间,犯罪人可以不在现场就可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这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电子可以到达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终端,这也就是传统的犯罪现场已经不复存在,它不具有现实的物理性和确定性,这种网络犯罪的特性可以使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危害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且,他可以利用不同的网站和区域网络系统实施犯罪。

并且,其低成本的犯罪投入,就可以快速地产生巨大的危害结果,这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网络犯罪的原因之一。

1999年,美国一个经纪人因为“似乎存在”的一亿美元的债券交易而得到了900万美元的佣金。

但是调查人员现在觉得这些债券从来没有倒过手,完全是利用计算机虚拟的交易过程。

由此可见,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网络犯罪主要有以下的表现形式:1,袭击网站。

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摧毁他所希望的目的网站,这种数字化的犯罪工具可以让其犯罪目标完全瘫痪。

在这个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这种结果的危害是巨大的,造成的财产损失也大大超过的传统的犯罪手段。

2,传播病毒。

所谓病毒,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的程序。

因为所有的计算机网络,都是数字化的信息,是一定的系统文件。

而这种病毒可以使网络上的文件破坏,丧失,以至于使计算机本身完全丧失功能。

它的破坏是严重的。

这种病毒的传播,往往是计算机“黑客”所为。

“国际上将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者称为‘黑客’(hacker),这一词据说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黑客都是网络犯罪分子,同时,黑客们的行为动机并不影响其犯罪行为的性质认定问题。

3,网上实施走私,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

网络的便利,也为一些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犯罪行为方式。

除以上列举行为之外,还有在网络上传播淫秽物品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之,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行为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对于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活动的侦查,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种犯罪的不断发生,形势的日益严峻,是我们探讨网络犯罪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与产生原因网络犯罪具有以下特点:(一)主体的年轻化。

据统计,网络犯罪分子的平均年龄约为24岁。

在网络犯罪中,特别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相当大。

网络犯罪主体的年轻化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者特别是上网者年轻人占较大的比例及年轻人对网络的情有独钟和特有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据CNNIC2001年1月17日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6%的用户年龄在24岁以下。

这些年轻人虽然一般没有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商业动机或者政治目的,但是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系统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一样严重。

(二)具有跨国性。

网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阶级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天崖若比邻”,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

在全球化的计算机网络上,信息传递的速度是以毫秒计时的,你从中国向美国传到一条信息花时不过600毫秒,即使向地球上最远的一个点传送,也不过花时1秒之内。

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空间里,国内与国外、近与远的概念已变得十分模糊,跨国成为一种十分平常的网络犯罪形式。

(三)专业化程度高。

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的智能犯罪,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计算机有特殊兴趣并掌握网络技术的人员,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计算机及网络的功能与特性,又洞悉计算机及网络的缺陷与漏洞。

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网络发动攻击,对网络信息进行侵犯,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犯罪成本低。

网络犯罪成本是指行为人因实施网络犯罪行为所承受的精神性、物质性代价。

成本由直接成本(包括心理成本和经济成本)和间接成本(包含法律成本和竞争成本)组成。

网络犯罪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比传统犯罪要低。

就直接成本而言,网络犯罪的心理成本不高。

网络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常常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作案时间的短促性使罪犯在作案时自我谴责和“现潮心理恐惧感”大大降低,同时由于“网络犯罪伦理”的作用,相当多的网络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实施的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样使它们的犯罪心理成本几乎等于零。

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所冒的风险小而获益大,作案者只要轻轻按几下键盘,就可以使被害对象遭受巨大损失,而使罪犯获得巨大利益或对计算机系统入侵的刺激和挑战给他的心里带来极大的满足。

所以,网络犯罪经济成本极低。

就间接成本而言,因网络犯罪的发现率低,各国对付网络犯罪的立法参差不齐,网络立法的滞后及打击得不力等原因,使网络犯罪的间接成本低下,有时甚至等于零。

(五)隐蔽性强。

网络犯罪的实施主要是犯罪主体通过程序和数据等各种无形信息的操作来进行。

犯罪分子可以从任何一个计算机网络终端实施犯罪行为,且不受时间的限制。

犯罪行为实施终了后对机器硬件的信息载体可以不造成任何损坏,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所以犯罪行为不易被发现、识别和侦破,犯罪隐蔽性极高。

(六)取证困难。

“网络空间没有指纹”,因为网络犯罪本身经常是虚拟的,它的行为对象是计算机数据和程序,它们存储在电磁介质上。

磁介质上的数据必须经特定算法转换后才能以人眼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因存入计算机的数据以数字或代号形成的匿名性,增加了取证的难度。

同时,因数据高密度存储,体积小,携带方便,且可以不为人觉察地拷贝,故不易被发现。

更何况,现场的计算机系统内所存储的有关证据方面的数据很容易被破坏。

再加上受害者不愿报案及行为时与结果时的分离性,行为地与结果发生地的分离性等,使网络犯罪的取证工作十分困难。

(七)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但人们的工作生活与网络连在了一起,而且一个国家的电力、银行、电话系统乃至国防和国家的安全都与网络息息相关。

网络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网络犯罪对社会管理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的危害都是其他类型犯罪无法比拟的。

我们仅以黑客攻击为例来说明网络犯罪对经济的影响。

当今世界上,平均每20秒钟就有一起黑客事件发生,仅在美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100亿美元。

2000年2月eBay、E-Trade、Amazon等电子商务网站相继挂彩,其商务受到严重影响;YAHOO,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站点,注册用户一亿,平均日浏览页次4.85亿,也无可奈何地瘫痪了三个多小时。

2月9日,全美因特网运行性能下降26.8%,三日内,受害公司损失超十亿。

网络犯罪对社会管理秩序和国家安全造成的危害更是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