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新编教育社会学课件

(一)宏观角度的研究 (二)中观角度的研究
(三)微观角度的研究
(四)综合角度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赛宾斯、华德、杜威
• 一、早起经典代表人物:马克思、孔德、韦伯、曼海姆、涂尔干
二、学科成型时期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二)教育社会学的早期发展
三、社会学化时期
(一)研究范式的转型 (二)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创立
3、教师角色实践
(二)教师角色社会化的阶段:1、教师预期社会化 2、教师继续社会化 (三)教师职业倦怠:1、职业倦怠的两种观点 2、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3、职业倦怠的过程 4、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5、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因素
第二节
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学生的社会位置与地位
2、社会代表着与同事角色的冲突
(二)教师群体内部的地位差别 (三)性别与教师的地位 (四)教师与非教学人员
四、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与角色地位
(一)教师的阶层身份特征:1、向上流动性 2、利益集团性 3、多重身份性 (二)教师的只是与权力
五、教师角色社会化
(一)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1、教师角色期待 2、教师角色领悟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
1、实证研究范式 2、人文研究范式
(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
(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
1、功能范式 2、冲动范式 3、互动范式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 • 二、研究课程的形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 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四个角度分析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第一节
第一个层次:哲学方法论 第三个层次:具体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第二个层次:学科方法论
•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
第三节
• 一、调查法
(一)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
1、识别调查总体 2、选取样本 5、分析材料 6、调查法的限制
3、设计研究工具
4、研究实施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四)调查会法
二、现场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1、单一实验组的实验设计 2、多组实验设计
三、隐蔽法:(一)第二手分析
(一)学生的三重社会 (二)学生的社会位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和谐的多重世界/顺利越界
2、教师权利 3、教师职业声望 5、教师社会地位的判断与衡量 6、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二、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地位
(一)教师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 (二)教师权威:1、权威的来源
2、教师权威的源泉 4、教师权威的变化 3、教师权威的合法性
三、教师的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
(一)教师的角色冲突 :1、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与受雇者角色之间的矛盾
(二)不但重视国际比较研究,还将更多地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三)将更多的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第三节
•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 一、教育社会学与学校教育 • 二、教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类型
(一)评价研究 (二)社会实验 (三)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 (四)教育预测 (五)教育监测与表述 (六)教育政策咨询 (七)教育问题的诊断 (八)教育评论
新编教育社会学
主编:马和民
新 编 教 育 社 会 学
• • • • • • • • • •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课堂教学 第六章: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第七章: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第九章: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第十章: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
四、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一)创建时期:创建于19世纪中国后期与“西学东渐”密不可分 (二)停滞期: 1952年,犹豫学习苏联取消了教育社会学 (三)重建时期:1979年3月“社会学座谈会”
六、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一)在研究领域,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一)现则课题 :
1、意义 2、条件 3、类型 4、途径
(二)课程的操作化 :1、变量的操作化
2、命题的操作化
• 三、概念、命题与理论的建构方法
(一)概念的建构方法 (三)理论的建构方法 (二)命题的建构方法
1、演绎方法 2、归纳方法 3、类比方法 4、连接方法 5、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 四、研究方案的设计 • (一)研究的基本阶段 • (二)研究的类别
(三)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社会学的特殊里理论学科 3、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四)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功能局限性 2、地位局限性 3、应用局限性
•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一)教育是常识吗? (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方法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 • •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第十二章:教育值得的功能 第十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十四章:教育与国家发展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应用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诸说:
(二)痕迹测量法
四、人种学研究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第二节、学生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 一、教师职业角色与地位
(一)历史上的教师职业 (二)教师的社会形象:1、传统的教师社会形象 2、现代的教师社会形象
(三)教师社会地位:1、教师经济收入
4、教师专业地位
1、社会化过程说 2、相互关系说 4、特殊社会现象说 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二)当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1、教育行动 2、教育活动 3、学校组织 4、教育制度
•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一)历史上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综合性 3、现实性 4、实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