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精品】第05章脂代谢

【生物化学精品】第05章脂代谢


胆固醇酯 胆固醇酯酶 胆固醇 + FFA
辅脂酶
是胰脂酶的蛋白质辅因子,分子量约10kD。
被胰蛋白酶水解N端的五肽而激活(十二指肠)
辅脂酶本身不具脂肪酶活性,但它具有与脂肪及胰脂酶
结合的结构域。它与胰脂酶结合是通过氢键进行的;它
与脂肪通过疏水键进行结合。
辅脂酶的作用:促进胰脂酶对脂肪的水解作用。
ω-6(n-6)
亚油酸(18:2,ω-6,9)
ω-3(n-3)
α-亚麻酸(18:3,ω-3,6,9)
哺乳动物体内的多不饱和脂酸均由相应 的母体脂酸衍生而来。ω3、ω6及ω9三族多不 饱和脂酸在体内彼此不能互相转化。
常见的不饱和脂酸
习惯名
软油酸 油酸 亚油酸 α-亚麻酸 γ-亚麻酸 花生四烯酸 Timnodonic acid Clupanodonic acid
第五章
脂类代谢
脂类概述
定义
脂类(lipid) 是生物体内一大类 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乙 醚、氯仿、苯)的有机化合物, 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
分类
脂肪(油脂)
脂类
类脂
磷脂 糖脂
甘油磷酸 鞘磷脂
脑苷脂 鞘糖脂
神经节苷脂 甘油糖脂
鞘脂
类固醇(甾醇、胆甾酸、甾体激素)及 其酯
脂类的基本结构 脂类一般由醇和脂肪酸组成
机制:使胰脂酶锚定于水油界面
防止胰脂酶在水油界面的变性
解除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
脂类的吸收
消化产物 乳 化 混合微团 吸收
肠粘膜 细胞
部位: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
方式 1:
肠粘膜细胞
中、短链(≤10)脂 乳化 吸收 酸
构成的甘油三酯
脂肪酶 甘油 + FFA
血循环
门静脉
方式 2:
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 胆固醇及游离脂酸
1. 储存能量 2. 氧化供能 3. 保温作用 4. 保护脏器
生物膜、神 经髓鞘、血 浆
1. 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2. 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 传递
3.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 醇激素、维生素、 胆汁酸等
第一节 脂酸的分类及命名
脂酸的分类
1、按脂酸碳链的长短分: 短链脂酸: C2~C4 中链脂酸: C6~C10 长链脂酸: C12~C20 极长链脂酸: ≥C22
食物供给 包括各种脂酸,特别是一些多不饱和脂酸, 动物不能自身合成,需从植物中摄取。
* 必需脂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
养素,不能自身合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酸。
不饱和脂酸命名
系统命名法 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和双键的位置。
ω或n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甲基碳起计算其碳原子顺序
4,7,10,13,16 38
ω-3
鱼油
动物只能合成ω9及ω7系的多不饱和脂酸,不能合 成ω6及ω3系多不饱和脂酸。因此,ω6及ω3系多不饱和 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Lipid
脂类的消化
食物中的脂类 乳化作用 微团 (3-10μm)
H3C (CH2)n C O CH
O
鞘磷脂
H2C O P O X OH
X = H 、胆碱、乙醇胺、 丝氨酸、甘油、肌醇、 磷脂酰甘油等
X = 磷脂胆碱 、 磷脂乙醇胺
脂类的分类、含量、分布及生理功能
分类
脂肪 甘油三酯
含量
95﹪ 可变
类脂
5﹪
磷脂、固 稳定 醇及其酯、 糖脂、脂 肪酸等
分布
生理功能
脂肪组织、 皮下结缔组 织、大网膜、 肠系膜、肾 脏周围、血 浆
CHO-C-R1
脂酰CoA 转移酶
CH2OH R2COCoA CoA
O CH2O-C-R2
O CHO-C-R1
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
甘油三酯
胆固醇酯 +
磷脂
载脂蛋白 B48、 AⅠ、
AⅡ、AⅣ 乳糜微粒(CM)
在肠粘膜细胞中由甘 油一酯合成脂肪的途径 称为甘油一酯合成途径。
淋巴管 血循环
甘油一酯途径
脂酰CoA合成酶
CoA + RCOOH
光面
RCOCoA
ATP 内质网 AMP PPi
= == ==
=
CH2OH O
Cervonic acid
系统名
碳原子及 双键数
双键位置
△系
n系
族 分布
十六碳一烯酸 16:1
9
7
ω-7 广泛
十八碳一烯酸 18:1
9
9
ω-9 广泛
十八碳二烯酸 18:2
9,12
6,9
ω-6 植物油
十八碳三烯酸 18:3
9,12,15
3,6,9
ω-3 植物油
十八碳三烯酸 18:3
6,9,12
6,9,12 ω-6 植物油
场所:小肠上段
消化酶
产物
乳化剂:胆汁酸盐(降低脂-水界面张力)
酶:胰脂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及辅 脂酶
产物: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 脂等,与胆汁酸盐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 (20nm)。
胆盐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消化过程及相应的酶
甘油三酯 胰脂酶
辅脂酶
2-甘油一酯 + 2 FFA
磷 脂 磷脂酶A2 溶血磷脂 + FFA
△编码体系
从脂酸的羧基碳起计算碳原子的顺序
CH3-(CH2)5-CH=CH-(CH2)7-COOH
/n系编码
十六碳- 7-烯酸 16:1, -7
系编码
十六碳- 9-烯酸 16:1 9
哺乳动物不饱和脂酸按ω(或n)编码体系分类
族 ω-7(n-7)
母体脂酸 软油酸(16:1,ω-7)
ω-9(n-9)
油酸(18:1,ω-9)
H2C OH HO CH
H2C OH
甘油
CH3(CH2)12-CH=CH-CHOH CHNH2
鞘氨醇 CH2OH
胆固醇
脂肪酸
甘油三脂
O
O H2C O C (CH2)m CH3
H3C (CH2)n C O CH
O
H2C O C (CH2)k CH3
胆固醇酯
甘油磷脂
O O H2C O C (CH2)m CH3
廿碳四烯酸 20:4 5,8,11,14 6,9,12,15 ω-6 植物油
廿碳五烯酸 (EPA)
20:5 5,8,11,14,17 3,6,9,12,15 ω-3 鱼油
廿二碳五烯酸 (DPA)
22:5
7,10,13,16,1 9
3,6,9,12,15
ω-3
鱼油, 脑
廿二碳六烯酸 (DHA)
22:6
2、按脂酸碳原子数目分: 奇数碳脂酸: 极少量 偶数碳脂酸: 主要
3、按脂酸碳链是否含有双键 饱和脂酸: 不含双键 不饱和脂酸 单不饱和脂酸:含1个双键 多不饱和脂酸:含双键≥2个 天然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均为顺式构型。

液态(如植物油)

固态
体内脂肪酸的来源
自身合成 饱和脂酸和单不饱和脂酸 以脂肪形式储存,需要时从脂肪动员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