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

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2008-01-06 22:15:47| 分类:社会调查理论|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作者:骆玲发布时间:2007-12-31 信息来源:社会学视野网摘要: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方法论"二元结构",突出地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学科的思辨性与学科的实证性对立统一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的方法论及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则是各有千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在不同的社会学大师们手中,二者交替地充当着重要的研究导向.我们应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两大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传统,从不同角度去解析研究对象,新的眼光有助于新的发现.关键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基于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截然不同的假设,大致可分为形成于19世纪英、法、美等国的实证主义或曰科学主义(统一科学论)的方法论和形成于19世纪德国并流行于欧洲大陆的人文主义或曰解释学(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它们构成了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二元结构”中两个“极端”之间的对立统一及互补关系。

一、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代表人物。

法国学者孔德是“社会(物理)学”术语和实证社会学的创立者,而同为法国学者的杜尔凯姆所著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和《自杀论》则被公认为酣畅淋漓地表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经典著作。

孔德相信“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物质世界,同样,社会学也应该采用类似手段研究社会”。

杜尔凯姆则把社会事实作为事物来看待和研究,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事实,如信仰体系、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都应该被看作事物,同样也可以被直接地加以观察和客观地加以测量,正如物质的变化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同样,人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即人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事实的外界强制作用的反应。

假如对人和社会的性质采取这样的看法,那么社会事实也就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了。

继杜尔凯姆《自杀论》一书开创了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之先河外,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亦倡导经验社会学并对人口与犯罪、工业化等社会问题作了社会调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也十分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关于城市社会的经验研究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社会学界形成了一种风气,即特别强调数量化、模型化的分析方式,相继有布劳、邓肯、霍曼斯、科林斯、西蒙、兰德等学者采用数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社会学实证研究。

可以说,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2.理论基础。

实证主义理论“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

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前提是:“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独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

因此,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该方法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物质,都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和自然界的变化都受着同样原则的支配。

人的行为是由社会事实决定的。

人类行为、社会变化与自然物质变化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并能够被客观地计量,因而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研究程序也适用于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建立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是可能的,也就是说社会学完全可以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一样,发展出抽象的理论原理,构造出反映客观世界一般性质的模型。

只有那些能够被直接观察到的并可以进行客观测量的因素才能够形成人们可以接受的资料,因此探索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倾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力量引起的,而不是取决于内部的情感状态。

对人的行为的解释必须包括对社会事实如何形成人的行为及心理这一现象的考察。

3.具体研究方法。

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主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去搜集资料,包括问卷法、结构性观察法、问卷访问法等;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了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还使用了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

多用于横向研究,常常围绕某种社会现象(事件)、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去搜集资料,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活动结果或大量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发生作宏观研究分析。

常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把大量社会现象的产生及演变,视为一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归结为对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研究。

二、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代表人物。

现象论哲学的创始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而把现象学的思想运用到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的则是美国社会学家舒兹,他的两位学生———彼得·伯杰和托马斯·卢克曼在其合著的《现实的社会构造》一书中提出了基本的理论假定,即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或解释性理解其本质上都包含着价值倾向性,研究者应该关注他们与被研究者以及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意识活动,对社会现象要进行“深度描述”,研究者还要深入现象的内在联系之中。

伯杰认为,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结果是展示了一幅歪曲社会生活的图景,这种方法往往把人类行为主体描绘成外界刺激的被动的应答者,而不是其自身社会生活的积极创造者。

这一流派强调在探寻当事人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研究者应该长期在当地与当事人生活在一起,通过亲身体验以了解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动)的,他们自己是如何“解释性理解”对方的。

理解并不只是对某一个“社会实在”的事物的直接观察或及时辨析,而是通过研究者的“解释”把该物“作为某物”的结果。

“理解是在研究者的解释意图与解释对象之间的一个循环互动,因此,理解与解释是永远没有完结的。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见解则代表了社会科学领域中人文主义的主观方法论的一般主张。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深入理解社会行动以便对其过程及影响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

韦伯的哲学观和“理解社会学”主要来源于狄尔泰以“理解”为核心的精神科学和李凯尔特以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和文化的科学观为核心的新康德主义哲学。

1967年,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的学生加芬克尔出版了《本土方法论研究》一书,提出了社会现实是由人的主观意念构造而成的观点,并进一步地发展了现象学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的解释学方法。

2.理论基础。

继承和发扬了胡塞尔和舒兹的现象学体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范式。

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根本不同,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假定不适用于研究人类社会。

这种“现象学的解释学”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是没有意识的,而人是有意识的,人是根据意义来观察、解释及体验现实世界,并能动地和潜在地构造出自己的社会现实,因而,对某些外部的和真实世界的客观测量是不可能的。

社会现实是意义的构成物,社会世界是行动者的感性认识和主观解释的产物,而不是由存在于社会成员主观经验之外的实体组成,“意义”正是行动者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建立和重新构成的。

人对外部社会不仅仅是作出反应和回答,他们不仅仅是在受动,而是在行动,他们在与别人的交往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意义,构成自己的现实,从而指导着自己的行动。

3.具体研究方法。

注重社会现象的发生、变化过程和人的意识过程,重视研究互动以及现实社会环境中意义的产生过程;注意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理解能否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致力于解释社会现象是如何发生,为何发生及如何产生影响的,而不谋求概括出一般科学规律;将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外部世界的问题束之高阁,集中分析表达主观意义的人类活动,认为曰常生活的现实乃是一种社会构造的体系,在此体系内人们赋予现象一定的秩序或现实;提出了“主观意义变成客观事实如何变成可能”这一核心问题将索引性的东西看作依其自身性质而产生影响的规律,寻求曰常谈话中索引性表达过程中的规则等等。

主要运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如参与观察法、开放式访谈法和深度访问法、实物分析法等去搜集资料,也常运用归纳法、提炼概念和主题以及利用录音机、照相机、笔记等贯穿全过程的分析方式;重视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与素质,强调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内心的思想、情感、行为目的、动机需要等因素;强调对当事人的洞察、理解和解释,而对确定操作性定义、问卷设计与建构社会指标体系以及经过实证的量化结果均持否定态度,并认为统计数字和量表的运用有歪曲事实的作用。

常用于纵向研究及对社会发展、社会变迁过程与社会事件发生演变过程的追踪观察;适用于对目的性抽样的小样本和对小范围、小群体的研究。

三、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评价及应用社会学史表明,遵循“质”的研究方法原则的社会学家们与坚持“量”的研究方法原则的社会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崇尚实证主义范式的研究者指责“质的研究只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与描述,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验证”,而推崇建构主义范式的研究者则夸耀“自己的研究传统无论是在经验的层面、哲学的层面还是伦理的层面都比量的研究更有优势”。

他们双方对各自采用的方法论和研究传统倍加推崇,而对他方的则加以挑剔,从以下争论中可以略见一斑。

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克尔斯在《社会学是什么?》一书中发问道:“社会学是一门科学还是可能是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方法是抱同情态度的了解还是对照的实验?是树立理论更高贵还是深入事实而弄脏双手更高贵呢?……社会的科学是可能有的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由于数学被认为是最确切和最精密的语言,而实证社会学曰益强调将社会信息量化,人们相信这种趋势使社会学变成更加精确的科学”。

尽管社会学源于社会哲学,但自孔德、斯宾塞开始的社会学研究就已经表现出实证主义倾向,社会学从建立之初就是一门为重新组织社会而服务的实证性科学。

众所周知,孔德不仅是社会学的鼻祖,而且也是实证主义哲学的代表,这表明了社会学与实证主义之间原本就具有特殊的近亲关系。

后来的杜尔凯姆所做的实证社会学经典研究,更是对现代社会学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演进,实证主义的思想内容也改变着它的表达方式。

如再后来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理论”(试错法)和库恩的“范式”概念、“科学发展阶段论”等,则进一步地修正和改造了早期的经验实证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