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上册)课程教案

《西方经济学》(上册)课程教案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案2019年12月导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界定;理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4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2.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教学方法重难点讲解、学生课堂讨论、案例分析、PPT课件、动画演示和视频资料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①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体系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微观经济学,二是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做出各种理性选择,以谋求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国民经济总量包括总产量(或总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等。

②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和阶级属性。

西方经济学既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或者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实用价值,又具有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价值取向或者意识形态属性。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学习西方经济学,当然有必要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来龙去脉。

从总体上说,西方经济学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或概括。

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重商主义(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后期)、新古典经济学(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当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至今)四个大的发展阶段。

①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唯一的形态,它只能来自对外贸易活动,因此主张国家鼓励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海外贸易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便积累国民财富。

②古典经济学。

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大约100年的时期,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早期阶段。

总的来看,古典经济学或者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具有二重性。

③新古典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期,被称为西方经济学“边际革命”时代。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的出版,是新古典经济学完成的标志。

在经济学史上,首次呈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经济学体系并存和交锋的态势。

④当代西方经济学。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于激化。

一方面,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迅速发展,大型垄断企业形成,垄断推动生产社会化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加剧,生产严重过剩,这一矛盾最终导致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大萧条。

这次大萧条给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也促使西方经济学家深刻反思自己的经济理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他于1936年出版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摒弃了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自动恢复均衡机制的传统观念,指出只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实行以刺激需求为核心的需求管理,才能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并据此推出了一系列国家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主张。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自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凯恩斯的追随者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使之发展成为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资源的稀缺性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起点。

任何经济学都有自己的研究起点。

研究起点表明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和关注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资源的稀缺性。

②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稀缺条件下有效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或既定前提,该研究对象的确定经过了长期发展过程。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具体分为研究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③对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评析。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的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从个人主义的自利和理性假设出发描述人类经济活动,阐述资源配置的机制和规律;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发展了一些研究经济问题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把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借用来研究经济问题,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一些有用工具。

这些方法包括演绎法、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等。

第五节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二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三要精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要的实践;四要正确看待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

2.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理性假设,经济人假设,演绎法,归纳法。

3.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关于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第9页案例消费者是理性的吗?第一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需求与供给的有关基本理论,理解供求规律。

了解需求变化与需求量变动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供给变化与供给量变动二者之间有何区别;理解价格以外的因素是怎样影响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的;掌握供求函数、供求的影响因素、供求法则;明确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有关基本理论,把握价格理论的应用。

了解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理解蛛网理论;掌握均衡价格、均衡数量的定义,均衡价格的形成;明确需求与供给的有关弹性理论,进一步理解供求规律。

了解需求价格弹性、交叉弹性、收入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理解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掌握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定义、弹性的计算方法;会用图表解释总收入与需求的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6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供求的含义、供求定理;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3.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一个原理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用数学的方式会比较精简。

4.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

5.经济模型的结构。

6.一个动态经济模型:蛛网理论。

7.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

8. 供给弹性的含义和计算。

9.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重难点讲解、学生课堂讨论、案例分析、PPT课件、动画演示和视频资料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承上启下,从上一章的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引出本章要讲授的主要内容,利用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的经典语录说明供求原理的重要性,通过经常遇到的讨价还价实例和生活中的经济学导出本章讨论的主题:市场经济中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第一节需求①需求的概念。

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源于家庭或者消费者的欲望,表现为对该商品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可以用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表示。

②需求规律。

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会越少;反之,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就越多。

需求的这一特征被称为需求规律。

它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③影响需求的因素。

在市场需求方面,影响它的因素有: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或价格的预期,以及一些偶然性因素如气候变化等。

在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需求时,一般将其分为两类因素:该商品自身价格和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

④需求量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动,而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⑤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到市场需求。

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的总和,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所有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总和。

第二节供给。

①供给的概念。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一个给定的价格,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被称为该价格下的供给量。

供给也可以由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函数三种形式表示。

②供给规律。

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的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小。

这一特征在经济学中被称为供给规律。

③影响供给的因素。

在市场供给方面,其影响因素有: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技术水平,政府税收,厂商对未来的预期,一些偶然因素,等等。

同对需求的分析一样,微观经济学也将上述因素分为商品自身价格和价格以外的因素两类。

④供给量的变化和供给的变化。

由于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商品供给量的变化被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商品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每一价格下商品供给量的变动被称为供给的变动。

⑤从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到市场供给。

为了得到市场供给,可以对同一种产品的所有生产者的供给进行“加总”,即在每一个可能的价格下,生产同一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的供给量之和构成市场供给量,市场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为市场供给。

**注意:基本概念需求,个人需求,市场需求,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规律;供给,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供给规律;互补商品,替代商品,正常商品,低劣商品,吉芬商品,奢侈品。

基本原理(1)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反方向变化,这是需求规律。

(2)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供给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这是供给规律。

案例分析相关商品影响:父母在乘坐飞机旅行时,是应该允许他们把婴儿放在他们的膝盖上,还是要求他们为婴儿买单独机票,并用皮带把婴儿束住在安全座位上?**应用案例:情人节的玫瑰,从供给和需求曲线入手,讲授供求达到均衡的基本模型,强调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含义和实现过程。

第三节市场均衡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过程正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过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降,反之则上升。

由此微观经济学总结出供求规律:供给增加会促使价格下降,反之则相反;需求增加会促使价格上升,反之亦相反。

①均衡的含义。

均衡是指经济系统中的某一特定经济单位、经济变量或市场等,在一系列经济力量的相互制约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并保持不变的状态。

②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给等于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

当一种商品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市场价格恰好使得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等于市场供给量,这一价格被称为该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