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A卷

刑法学A卷

2.关于责任年龄与责任能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不满14周岁时安放定时炸弹,炸弹于甲已满14周岁后爆炸,导致多人伤亡。甲对此不负刑事责任
B.乙在精神正常时着手实行故意伤害犯罪,伤害过程中精神病突然发作,在丧失责任能力时抢走被害人财物。对乙应以抢劫罪论处
C.丙将毒药投入丁的茶杯后精神病突然发作,丁在丙丧失责任能力时喝下毒药死亡。对丙应以故意杀人罪既遂论处
(2)该规定和共犯从属性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该规定和犯罪预备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甲女向乙男哭诉,他要是不把丙女砍伤,就要和其分手。乙男迫于无奈,为安抚甲女,先买好了菜刀,但迟迟下不了决心,不敢动手。为此,甲女和乙男频频吵架,两人的关系也濒临破裂。一日,乙男找到丁女一诉衷肠,丁女和丙女素有积怨,便对乙男说,你若是真爱甲女,就应该为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乙男觉得此言甚妥,便提刀来到丙女家,看到青春美丽的丙女,实在是不忍下手,正准备打道回府,未料被丙女发现。丙女看到乙男手持凶器、面露凶光,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便对乙男嫣然一笑,你只要不伤害我,怎么样都行。乙男顿时色心大起,和丙女发生了关系,完事之后,拿起丙女的钱包,转身欲走。丙女此时羞愤不已,心想劫色也就罢了,还要劫财,是可忍孰不可忍,便捡起乙男遗留的菜刀,砍向乙男。而在此时,一直尾随乙男准备随时帮忙的甲女看到此情此景,想到自己所托非人,将本来瞄向丙女的手枪射向了乙男。乙男因而死亡,事后查明,刀伤和枪伤均是致命伤。一直深爱着乙男的丁女此时持枪也赶到了现场,她并不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为了保护心上人乙男,在丙女刺向乙男的那一瞬间,开枪射向丙女,结果同时射中了甲女,导致甲女和丙女同时死亡。丁女见心上人乙男已死,生无可恋,开枪自尽身亡。
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
9.关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父亲乙身患绝症,痛苦不堪。甲根据乙的请求,给乙注射过量镇定剂致乙死亡。乙的同意是真实的,对甲的行为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请分析甲、乙、丙、丁的行为性质。
五.材料分析题(20分)
材料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克·克斯坦佐、克雷格·雷尼和迪恩·洛根认为就制止犯罪来说,有死刑的州的刑事杀人发案率并没有因为采取死刑而降低,也没有因为废止这项刑罚而升高。当因一时冲动而触犯刑律时,人们不会因为计算后果而停止犯罪。
材料二: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曾有过“死刑”这种刑罚制度,时至今日,仍有58个国家,其中包含了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伊斯兰国家继续存有并继续执行死刑。有95个国家已经废止了死刑,其余的国家则是已经10年以上未执行过死刑,或是仅允许在战时使用死刑。所有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依据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第2条,禁止使用死刑。
材料三: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2日凌晨,美国总统奥巴马于白宫宣布,本·拉登当晚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150公里的城市阿伯塔巴德一住宅內被击毙。此次秘密行动由奥巴马授权“一小队美军”执行。在这次行动中,本·拉登的一个儿子哈立德被打死。
材料四:
6月13日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在全国法院贯彻刑法修正案(八)研讨班上强调,人民法院要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的相关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恐怖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尤其对于极端仇视国家和社会,以不特定人为侵害对象,所犯罪行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该依法重判的坚决重判,该依法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决不手软。
2.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和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构成要件的错误类型,其又可进一步分为对象错误、方法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
3.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未得逞的前提是犯罪分子具有希望发生特定结果的目的,因此,犯罪未遂成立的前提是犯罪分子在犯罪之时希望结果的发生。
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5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
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5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
6.甲以杀人故意放毒蛇咬乙,后见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便开车送乙前往医院。途中等红灯时,乙声称其实自己一直想死,突然跳车逃走,三小时后死亡。后查明,只要当时送医院就不会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10.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乙因妻丙外遇而决意杀之。甲对此不知晓,出于其他原因怂恿乙杀丙。后乙杀害丙。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B.乙基于敲诈勒索的故意恐吓丙,在丙交付财物时,知情的甲中途加入帮乙取得财物。甲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共犯
C.乙、丙在五金店门前互殴,店员甲旁观。乙边打边掏钱向甲买一羊角锤。甲递锤时对乙说“你打伤人可与我无关”。乙用该锤将丙打成重伤。卖羊角锤是甲的正常经营行为,甲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
请根据刑法的基本原理,自选角度,对该案进行评析。
答题要求:
1.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不少于300字。
B.《刑法》对抢劫罪与强奸罪的手段行为均使用了“暴力、胁迫”的表述,且二罪的法定刑相同,故对二罪中的“暴力、胁迫”应作相同解释
C.既然将为了自己饲养而抢劫他人宠物的行为认定为抢劫罪,那么,根据当然解释,对为了自己收养而抢劫他人婴儿的行为更应认定为抢劫罪,否则会导致罪刑不均衡
D.对中止犯中的“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既可解释为自动采取措施使得犯罪结果未发生;也可解释为自动采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措施,而不管犯罪结果是否发生
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
B.国家工劝说丈夫乙(国家工作人员)接受丙的贿赂,乙坚决反对,甲自作主张接受该笔贿赂。甲构成受贿罪的间接正犯
三、法条分析题(共20分)
刑法第29条第2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任选其中两个问题回答,每小题10分)
请根据该规定说明:
(1)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含义,并说明理由。
试题
2019年~2020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刑法学专业年级:法学2019级
考生学号:考生姓名:
试卷类型:A卷B卷□考试方式:开卷闭卷□
……………………………………………………………………………………………………………………
一、判断分析题(正确打“√”,错误打“×”,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
1.犯罪可以分为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一个罪名下的犯罪既可能由作为构成、也可能由不作为构成,但是不可能由作为和不作为结合而成。
8.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
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
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
B.如认为甲有数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故意毁坏财物罪,数罪并罚
C.如甲仅打中警犬,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D.如甲未打中任何目标,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论处
4.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4.根据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因此共同犯罪以共同的犯罪故意为前提,单方面具有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而与对方无意思联络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
D.戊为给自己杀人壮胆而喝酒,大醉后杀害他人。戊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3.警察带着警犬(价值3万元)追捕逃犯甲。甲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只打死警察(希望打死警察),也可能只打死警犬,但一枪同时打中二者,导致警察受伤、警犬死亡。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如认为甲只有一个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A.甲不对乙的死亡负责,成立犯罪中止
B.甲未能有效防止死亡结果发生,成立犯罪既遂
C.死亡结果不能归责于甲的行为,甲成立犯罪未遂
D.甲未能阻止乙跳车逃走,应以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论处
7.关于刑法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构成强奸罪。按照文理解释,可将丈夫强行与妻子性交的行为解释为“强奸妇女”
B.甲因口角,捅乙数刀,乙死亡。如甲不顾乙的死伤,则应按实际造成的死亡结果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因为死亡与伤害结果都在甲的犯意之内
C.甲谎称乙的女儿丙需要移植肾脏,让乙捐肾给丙。乙同意,但甲将乙的肾脏摘出后移植给丁。因乙同意捐献肾脏,甲的行为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D.甲征得乙(17周岁)的同意,将乙的左肾摘出,移植给乙崇拜的歌星。乙的同意有效,甲的行为不成立故意伤害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