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曼态度量表编制报告
——大学生对北京高考英语改革的态度量表
编制人:12级师范班李敏韦欢
记者:这次改革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包括分值变化、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变化。
对此,您如何解读?
刘兆义:我期望改革能带来良性结果,以加强听力权重为例,把听力的分数权重提高到全卷的50%,能促使北京初中教学对听说的重视,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李俊和:针对口语权重的加强,我有个担心,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能写短文,能听懂一般速度的口语,能有初级对话能力,还要具备相当的阅读能力。
如果听力占一半分,势必引导老师上课花一半精力去练听力。
那阅读、写作、说的时间必将大量减少,事实上,阅读是获取更精确更复杂更深刻信息的手段,不应被忽视。
记者:这次改革之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改革必然会带来阵痛,阵痛过后会达到理想的目标吗?
刘兆义:教学过程,考试和评价的改革都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内容。
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要让学生到哪里去?怎样激励、指导、帮助学生到达那里?如何判断学生已经到达那里?考试改革的力度大,只能说明原有考试的形式、内容等尚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达到目标的情况,以及某(些)学科的考测权重在综合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中不恰当。
北京这次改革就是期望中考和高考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李俊和:我个人的担心是,英语学习在中小学[微博]被弱化,国家花大量经费培养的专业教师或闲置或将流失。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孩子英语水平不会受多大影响,而广大工薪阶层和农民孩子的英语水平则恐怕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上。
另外,有关降低英语分值就能给学生减负的说法我也不同意,英语分值下来了,其他科目分值增加了,学生依然会为取得高分而压力重重。
记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依然张不开嘴、英语学习承载了浓重的功利色彩,这是饱受诟病的英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次改革能对改善这种情形带来帮助吗?
李俊和:阅读水平高,口语水平低,不主要是英语教育的问题,而是应用机会的问题,要想改变现状,需要从小班教学、完善英语听说环境等方面入手,而不仅仅通过考试与评价。
刘兆义:教育部考试中心多年来在英语改革上,在坚持“能力立意”方面已做了很多努力。
例如在考测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听力、阅读和书面表达的内容已达到近80%的分数权重。
有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的确是存有一些操作和技术方面的困难和顾虑。
如“口试”说来容易,但操作起来就存在有效性、公平性等诸多困难。
又如,一旦英语改为社会化考试,其保密性和公信度是否能够保证?
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通过考试改革就能完全解决的,应该从文化土壤和社会氛围上树立大众外语教育的理念和定位,重运用,减少功利之心,重提高综合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入手。
本报记者赵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