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6月光曲导学案1

26月光曲导学案1

(5)联系贝多芬创作的原因,想想《月光曲》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四、揣摩形象,领略人格.
本文塑造了几个人物?(学生回答:贝多芬、穷兄妹俩)你对谁印象最深刻?请说说你对他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个故事本身,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而更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哇。”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哪!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首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5.精读第9自然段。
(1)读第9自然段,谈《月光曲》的内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随机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曲《月光曲》。






一、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导入课题。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同学们知道刚才听的乐曲是什么吗?关于这首曲子的创作过程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曲》。板书课题。
2.简介《月光曲》及贝多芬。读课后“资料袋”了解贝多芬。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细读3至10自然段,思考创作经过是怎样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男的()地说。姑娘()地说。
(2)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3)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4)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a.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2.再读课文,说说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3.课文那些段落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呢?
三、重点探究课文。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10自然段,思考:《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找出起因、经过、结果的段落。
3.读2自然段,思考“断断续续的琴声”说明了什么?
b.指导朗读,出示句子:“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5)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
贝多芬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 ),想到了( ),想到了( )。(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他还说:“如果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富有同情心、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重难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
指导
诵读、感悟法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后面三个自然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课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记录下来,下节课讨论。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凤县新建路小学语文导学案


六年级
教师
王红丽
审核人
刘来元
授课时间


26月光曲


精读课


2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的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分清景物与联想。
①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兄妹俩)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好像)
②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正从水天交接的地方升起来呢?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4)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