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

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

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

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测量组。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⑴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⑵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⑶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观测标志的形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

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2、设置方法
在地下室结构施工时,地下室柱墙结构钢筋绑扎完毕后,
在地下室顶板50线标高值处将准备好的电线盒固定在观测点位置,用电弧焊将观测点的盒子固定在柱或墙上,封闭模板时,注意检查观测点的盒必须紧贴模板。

模板拆除后,可以看到观测点的盒子。

3、沉降观测点的保护
沉降观测点做好后,为了防止冲撞而影响数据统计,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

可避免重物水平冲撞或高空下落而引起的点的破坏。

观测完毕后,将观测点取下,放进盒内,盖好盖子,盖子上面用红色油漆标上标记,以表明用途,并使外观美观。

五、观测点的布设
建筑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用设在下列位置:
⑴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米或每隔2-3根柱基上;
⑵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⑶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伸缩缝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地建筑物接壤处的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⑷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⑸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沟处;
⑹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桩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
⑺筏形基础、箱型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⑻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⑼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应设在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2、布设位置
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规定,本工程沉降观测点如下表:
沉降观测点位分布表
3、沉降观测点附图
后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六、技术要求
本工程采用二等水准测量。

㈠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的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分别按本规范第3.0.6条和第3.0.7条的规定进行精度估算后,按下列原则确定精度级别:⑴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⑵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⑶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范表3.0.4中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应采用三级精度。

㈡其他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可根据设计、施工的要求,按照规范表3.0.4的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级别;
表3.0.4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表中n为测站数。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2、观测要求
在施工中采用相同的图形和观测方法,为了确保观测的精度和稳定,整个观测过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为了防止人为误差积累,观测工作固定观测人员,每次观测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采用统一的基准处理数据。

⑴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②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
③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的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⑵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

根据需要,可按公式(5.5.7-1)、(5.5.7-2)计算基础或构件的倾斜或弯曲量:
基础或构件倾斜度α:
α=(SA-SB)/L (5.5.7-1)
式中SA、SB—基础或构件倾斜方向上A、B两点的沉降量(mm)
L—A、B两点间的距离(mm)。

基础相对弯曲度fc:fc=[2S0-(S1+S2)]/L (5.5.7-2)
式中S0—基础中点的沉降量(mm);
S1、S2—基础或构件倾斜方向上A、B两点的沉降量(mm)
L—基础两个端点间的距离(mm)。

注:弯曲量以向上凸起为正,反之为负。

六、沉降观测点的布设线路
1、观测点采用的基准点为建设单位提供的BM1、BM2点。

2、观测路线布设成符合水准路线形式,观测路线从BM1、BM2点出发,形成环绕闭合。

3、观测线路示意图附图后附。

七、观测次数及数据的整理
1、观测次数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的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㈠建筑施工阶段的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⑵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
⑶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㈡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率大小而定。

除有特殊要求外,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稳定为止。

㈢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㈣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100天
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2、数据处理
沉降观测结束后,根据工程需要,提交一下有关资料:
⑴观测点位图
⑵甘肃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制的沉降观测记录表(20006)
⑶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⑷沉降观测原始记录
及时整理施测数据,作为竣工资料进行存档。

沉降观测原始记录表
记录人:测量员:技术负责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