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 (3)1.1、编制依据 (3)1.2、适用范围 (3)二、工程概况 (3)2.1项目简介 (3)三、监测工作实施步骤及监测频率 (4)3.1、前期准备阶段 (4)3.2、沉降监测点埋设 (6)四、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 (6)4.1沉降观测周期 (6)4.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 (7)4.3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7)4.4沉降观测点布置 (8)4.5沉降观测埋设要求 (8)4.6、控制点保护措施 (9)五、沉降观测 (9)5.1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9)5.2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10)5.3作业中应遵循的规定 (10)5.4沉降作业过程技术指标 (10)5.5沉降变形允许值 (10)六、沉降观测数据计算及成果整理 (11)6.1沉降观测的精度 (11)6.2沉降观测数据记录表 (11)6.3平差计算 (12)6.4成果报告 (12)七、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 (12)7.1 安全生产措施 (12)7.2 文明施工措施 (13)一、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1.1、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16)(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其他相关国家、地方规范(5)施工合同、招标投标文件1.2、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花溪区险峰苑棚改项目A区A4-A8号楼及A区地下室、C区C1-C5号楼、裙房及地下室项目沉降观测施工工作。
二、工程概况2.1项目简介项目内容工程名称贵阳市花溪区险峰苑地块棚改项目A2号楼、A4-A8号楼(A6号楼幼儿园)及A1-A8号楼地下室,C1-C5号楼(C5号楼中学)及C1-C5号楼地下室建设单位贵州万加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贵州立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重庆两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地勘单位:贵州开程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地址贵阳市花溪区田园中路云上村工程类别和等级设计等级为一级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6度建筑耐火等级地上部分为一级和二级,地下室及车库为一级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形式桩基础、独基、条基、天然基础建筑面积本工程总面积为218379.08㎡平方米,包含9栋主楼,一栋学校、一栋幼儿园及两个地下车库承包范围土建工程,装饰工程,水电工程,精装修工程本工程建筑设计概况见下表:A区由4栋高层住宅、1栋幼儿园和2层地下室子项号建筑面积(㎡)建筑高度(m)建筑层数建筑分类建筑使用性质耐火等级A4 21316.86 64.20 22F 高层住宅住宅一级A5 17471.26 52.80 18F 高层住宅住宅二级A6 4152.26 12.30 3F 幼儿园公建二级A7 10177.73 61.35 21F 高层住宅住宅一级A8 1139.13 67.05 23F 高层住宅住宅一级A地块地下室243080.05 2F 地下室地下车库一级C区由4栋高层住宅、1栋中学和1层地下室子项号建筑面积(㎡)建筑高度(m)建筑层数建筑分类建筑使用性质耐火等级C1 1136.47 68.55 23F 高层住宅住宅一级C2 11635.73 69.90 24F 高层住宅住宅一级C3 12106.43 72.75 25F 高层住宅住宅一级C4 25623.60 77.10 26F 高层住宅住宅一级C5 13943.75 19.80 5F 多层公建中学二级C地块地下室19518.18 2F 地下室地下车库一级三、监测工作实施步骤及监测频率3.1、前期准备阶段3.1.1测量仪器序号仪器设备名称测试精度产地数量用途1 DSZ2水准仪(一级)0.1mm 国产1台高程测量2 条形码铟钢尺 1.0 mm 国产2把高程测量3.1.2测量施工人员组织职务姓名职责组长全面负责沉降观测技术、安全、质量项目工程师沉降观测方案编制、交底安全主管沉降观测的各项安全管理组员沉降观测实施人选择国家高程控制网点作为基准点,同时在每栋楼周围的稳定区域再设置3个工作基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引测其高程,并定期检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之间的稳定性。
基准点是判定建筑物上各沉降观测点相对其高程是否发生沉降、位移变化的原始依据。
基准点应布置在相对稳定不发生沉降的建筑物上或以深埋方式埋置并保证其在施工测量过程中不发生沉降,不被损坏变形。
沉降监测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的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有以下几点要求:(1)一般沉降观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柱基上;(2)对于高低层建筑在纵横墙交接处两侧,在核心筒及建筑物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施工缝及基础埋深处等布点;(3)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中5.5建筑沉降观测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隔2~3根柱基上。
因此,根据现场情况,在A4#、A5#、A7#、A8#、C1#、C2#、C3#、C4#上部结构裙楼上及裙房结构上共布设53个沉降监测点。
预计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观测次数(按施工进度计划的施工周期5层测一次,学校幼儿园根据实际进度观测不少于3次),在装修期间观测3次。
观测路线:本工程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观测,共分两个步骤,首先是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闭合,其观测顺序依次为:基准点─D1─D2─D3─基准点;然后是工作基点和观测点的闭合。
3.2、沉降监测点埋设3.2.1沉降监测点埋设沉降监测点由委托单位提前埋设完成。
3.2.2初始数据采集阶段沉降观测点布置好后,对各观测点相对原始基准点的高程进行2~3次测量,获得各点高程的初始数据,作为下一次评定各点沉降的依据。
四、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一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表4-1的规定:级别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基点联测级首次沉降观测其他各次沉降观测DS05、DSZ05型DS1、DSZ1型DS3、DSZ3型DS05、DSZ05型DS1、DSZ1型DS3、DSZ3型一级往返测——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二级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单程观测单程双测站4.1沉降观测周期建筑变形测量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进行观测。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4.1.1沉降观测周期:(1)学校、幼儿园可在主体结构或砌体砌完后开始观测,公寓高层住宅在基础完成后,开始观测,出正负零后主体结构阶段按每施工五层观测一次。
(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一次;(3)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4)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口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d一次的连续观测;(5)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当最后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4.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各观测点的首次高程必须测量精确。
各点首次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依据,建筑物每次观测的下沉量很小,如果初次精度不高或有错误,不仅得不到初始数据,还可能给以后观测造成困难;(2)每次观测都应按固定的后视点,规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视距不大于50m,以减少仪器误差的影响;(3)应选在成像清晰、无外界干扰的天气进行观测;(4)观测前仪器要经过检验校正。
各点观测完要回到原始后视点闭合,对于重要工程测量误差不应超过1mm,一般工程测量误差不应超过2mm;(5)沉降观测视一项长器时间的系统工作,为获得正确数据,要采用固定人员,固定测量工具(DS3200(确认型号)水准仪一台、铟钢尺一把),使用固定的水准点(见附图),按时间、按规定的路线进行观测。
(6)观测点、水准点要妥善保护,防止碰撞毁坏,造成观测工作半途而废。
4.3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4.3.1二级、三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
表4-2 水准测量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级别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高度一级≤30≤0.7≤1.0≤0.5二级≤50≤2.0≤3.0≤0.34.3.2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起重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4.3.3 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4.3.4 沉降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4-3的规定。
级别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符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之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一级0.30.5≤0.3√n≤0.2√n≤0.45√n二级0.50.7≤1.0√n≤0.7√n≤1.5√n 4.4沉降观测点布置本工程观测点的数量,具体布置详见尾页附图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4.5沉降观测埋设要求4.5.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4.5.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4.5.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4.5.4、当施工荷载达到建点高度时,要及时建点及时测出初始数据。
4.5.5、点位距墙、柱阳角不少于20cm,距混凝土边缘8cm,并且要加强保护,防止碰撞。
4.5.6、按一定比例画出点位平面布置图,并对每个观测点进行编号以便观测和填写记录。
4.5.7、沉降观测点的形式和埋设方法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来确定或设计。
针对本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均应布在外墙拐脚处。
观测点埋在墙内部分应大于露出墙外部分2倍以上,以便保持观测点的稳定性。
4.5.8、本工程观测点采用植筋方式,植筋方式要求锚固稳固,观测点安装高度为室外地坪以上约500mm处,外露部分长度80mm,锚固部分长度不小于1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