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比较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比较

荷比较大 , 特别是 X 4X1 , 3上更为明显。这个 因子体现 2 , 5X1 了一个地区的财政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 的基本情况 ,大体 反
书总印数决定 了创新主 体的知识获取 环境 ;技术市 场交易金
额 和外商投资这两个 指标 反映 了技术 交流能力和对 外开放程 度; 发明专利联合 申请份额反映 了技术转 化成产品的能 力。获 取知识是创新 的条件 , 知识获取 要全面 , 对外开放 为知识获取 提 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 4企业创新能力 .
四个 指标 , 综合 了指标 体系中 的“ 知识获 取” 创新绩 效” 和“ 这
水平、 高新 技术产业 产值 、 出口额 、 人均居 民可支 配收入 均是 体 现了区域创新的 结果 ;高新技术产 业就 业人数 占总就 业人
员比例也反映了一个区域 创新程度 的高 低。总的来说 , 创新绩
两方面的指标 , 以理解为“ 可 知识获取和利用因子 ” 。
研 究与实验经费决定 了一个企业 的创 新基础 ;实 用新 型专利
申请数和大 、中型企业 研究与实验项 目数反映 了企业 创新的
第二个公共因子在 X , 3 X 上 载荷 比较大 ,这个 因子 9X , 2
体现 了高等学校普 通本 、 专科学校 数 、 教育投 资 占 G DP的比 例、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 , 基本上综合 了指标 体系中“ 知识创造” 和“ 创新环境” 两方面 的内容 , 体现 了资金 和技 术投入 , 以将 可 这个公共因子叫做 “ 投入因子” 。
映 了创新能力 , 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 力最主 要的因子 , 是 可以 理解为“ 创新 能力因子” 。这个公 共因子将指标体系建立 中的 “ 创新绩 效 ” 企业 创新 ” 与“ 综合 在一起 , 得到 了“ 创新 能力 因
子 ” 。
从指标组成上来看 , 企业研 究开发人 员数 和大 、 中型企业
第一主因子主要与变量 X1 , 2 , 4有关 ; 5 X 3X2 第二主 因子
从指标组成上来看 ,每十万人 口平均高校在校 生这个指
标说明 了劳动 力素质 , 动力素质决定 了创新 产出的能 力 ; 劳 图
主要 与 X , 3 X 有关 ;第三主 因子主 要与变量 X 6X1 , 2X , 9 2, 4 X2 1 有关 。第一个公共 因子在 X 4 X 5X 3X1 , 8 载 2 , 1 , 2 , 7 X1 上
额 、教育投资 占 G P的比例 都直 接反映 了区域 投资情况 , D 移
动电话拥 有量 、 公路里程反映 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资金是
其中 , i 第 i Dj 是 个省份第 i 项指标评 价分 值 , i xj 是第 i 个 省份 第j 项指标 的实际值 , j i 是第 J Xmn 项指标 的最 小值 , j X— mx a 是第 i 指标 的最大值。 项
最后得到的评价模型如下 :
F=3361 %f+2 1 %f+2 4 8%f . 1 , 5.51 2 2.0  ̄
效 反映了创新主体技术的利用能力。
二、 因子 模 型 实 证 分 析
因子分析的主要 目的是浓缩数据 ,它通过研究 变量之 间
根据上述模型 计算 得到的分值 , 本文按分值高低将 3 个 1 省份 划分为 3 个集 团( 见表 2 , )第一 集团即强势地 区 , 以经济 发展支撑创新 的投入 ,以创新的产 出推动 经济水平 的进 一步
问 搽l 题
( ) 三 指标体系解析
1 . 区域 创新 环 境
无 量纲化 , 由于所选 取指标全 部为正向 、 定量 指标 , 无量纲化
处理公式如下 :
从指标组成上 来看 ,政府财政 支出 、国 内固定资产投资
Dj Xi— j i )( j a— j n i ( j X m n / X m x— mi、 — x
知识创造主体将 知识转化成技术 与产品的能 力。知识创造能 力中既包含 了资金 的投 入 , 也包含 了知识 的投入 , 区域创新 是
能力的基础。 3知识创造数数据给出了充分概括 , 以 所 可以认为该方法是可行 的, 最后 结果提取了 3 个公共 因子 。
( ) 二 因子 分 析 结 果
决定创新成败 的重要 因素 , 几乎所 有地区 的企业 都认为 , 资金
的短 缺是 制约技术创新 的瓶 颈 , 给定技术和人 才的情况下 , 在
资金就是起决定性作用 的。
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
F 1+a +… +af =a 2 m
主体 , 发明专利授权数 、 每万元 科技经费产生 的新产品产值是
率所 占比例 , 表示第 i 个因子得分 , 表示区域创新能力综 合 F
评价值 。
本 文用 S S 1. 先对 已标 准化的数据进 行检验表 明 , PS7 0 指
标体 系适合进行 因子分 析。采用因子分析提取 3个公 因子替 代原来的 2 个 指标 , 6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 8 . %。前 3个 11 7
所 代表的主要信息。
( ) 据 来 源 及 处 理 一 数
本文数据取 自 2 0 0 9年中国统计年鉴 ,为 20 年 度数据 , 08
部分指标通过 计算 获得 。本文采 用极差标准化 法将定量指标
学研 网络组织活动比较活跃 ,是带动 周边 特别是中西部区域
218 香 融 2 0 . 澎主 2 7
a 。
2知识获取能力 . 从指标 组成上来看 ,政 府科技投入是 知识创造的首要 条
表示第 i 个公 因子 的权数 , 即在 因子分析 中的方差 贡献
件; 高等 学校普 通本 、 专科学校 数是 知识创造 的基础 , 高校 能 够为科研提 供平台与技术指 导 ;研究开发 人员是知识创造 的
提升 , 并在国 内创新辐射和 网络活动 中扮 演主要角色 , 是我国 自主创新 最高水平 的代表 ; 第二 集团即优势地区 , 拥有一个特 色的创新 资源 , 在创新价值 实现 和经济发展方面积极追赶 , 产
的依赖关系 , 探求观测数据 中的基本结构 , 保证 最少的信息丢 失 情况下 ,用几个公 因子即主 因子 反映原来众 多的观测变量
实践 ;研究开发投入 占销售收入 的比例和新产 品产 值占销售 额 的比例反映 了企业将 技术转化 为产 品的能力 ,也 就是创新
的能力。
5 . 创新绩效 从 指标 组成来看 , 创新绩效反映了创新的能力。 人均 G DP
第三个公 共因子在 X 6X1 , 2 X 上载荷 比较 大 , 2 , 4 X1 , 6 这 个 因子提取 了高新 技术产业就 业人数 占总就业 人员 比例 、 技 术市场交 易金额 、 每十万人 口平均高校在校 生 、 研究开 发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