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新式的文化进入了小学生的视野,而传统文化正在被外界涌入的低档文化淹没。

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多数教师将教学核心放在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分数上,教师只是讲解课本上的枯燥字词知识。

这样的授课方法,降低了小学语文课的趣味性,也与语文学科传播传统文化的目标相悖。

因此,有必要改造语文教育的措施,将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文化精神的培育作为关键性目标,提高语文授课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新的小学语文授课目标,强调教师要引导同学们领会传统文化包含的智慧,认真接受这种延续性的文明精神;在关心现实中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包容多样的文明,从民族文化中提炼营养。

在小学语文课上添加传统文明的讲解部分,可以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感情,塑造高尚的道德,并提升同学们主动获取传统文明知识的积极性。

传递我们优秀的民族文明,应当从小学生群体抓起,从平日的课堂教学做起,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讲解深度。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缺失
保护人类所创造的文字和语言,并传递优秀的语文成果,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性目标。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传递文明和拯救小学生心灵的重要价值,选择适宜的教学措施,来培育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性格。

语文科目的本质特性,在于浓厚的文化性。

在这门学科中,民族文明史等基础性的内涵,构成了表层的文化要素;而沉淀
于作品背后的心理、思维特征等,又构成了隐含性的文化要素。

对于语文科目的理解,可以视作对于民族文明的理解;语文展示出的群体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都属于文化的某种缩影,也代表着特定群体的精神内涵。

语文科目的教学,面向这样的载体,解读载体背后蕴藏的文明;从这样的学习中,领悟文字工具背后的魅力,从文本中体会出浓厚的文明气息。

从根源上讲,语文课的授课过程,就是栽培民族性格的过程。

查看一名同学的思想境界、内在动力和民族个性,关键是看这名同学能否深入了解传统性的文明。

学生应当熟读我国的文化经典书目,培育高尚无私、心怀百姓、善良智慧的优良品德,不断训练自己的文化精神。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思想成长,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文明性格。

目前,小学语文课缺少有关传统文明的教育。

受到应试思维的长期性困扰,教师只注重提高小学生的科目成绩,却忽略了培育同学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小学生处在快乐成长的关键阶段,但是,他们在语文课上却只能追求高分,没有机会感受传统文明的基本精神;教师漠视语文科目在培育文化内涵方面的功能,没有完成传递民族文明的核心教学任务。

例如:在诗词学习课上,教师通常单纯讲解每句诗词的意义;即便向学生提问,也只停留在词句本身的层面上,而没能指引小学生多朗读诗词,并深刻感受诗词背后的境界。

这种僵硬的授课方法,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造成学生片面理解词句的现象。

此外,部分
教师抓不住授课的关键点,将全部语文知识传输给同学们,导致学生陷入迷茫。

教师成为课堂上的唯一主角,只顾及到带领同学们记忆和默写诗词,并没有了解同学们的认知差异和领悟水平。

因此,许多小学生畏惧或者厌倦语文课,这样的课堂不仅无法锻炼思维,还抹杀了小学生的灵感和好奇心。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传统文化教育从低年级教学开始
低年级的小学生,主要的语文学习任务就是识字。

在讲解字词的同时,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明精神,是一种高效的授课方法。

在低年级的阶段内,小学生在记忆和辨识方面的能力正在提升;这时向他们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化成就,有助于培育他们对传统文明的热爱。

例如:教师在讲解《孔子拜师》一文时,就应该有侧重点的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不断学习的精神,以传统教学中的经典人物、经典事情启发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以后的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二)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教师要选取策略,让小学生领悟到优秀文明本身的魅力。

小学语文的教科书,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明内容,底蕴比较深厚。

教师要从教科书入手,发掘课本中的文化要素,指引小学生追求善良和美好的意境。

可以结合某篇课文的导语或注解,来发掘传统文明的信息;也可以结合课文中描述的故事场景,探求作品所倡导的美德境
界。

例如:如果课本中有孝敬父母方面的插图,教师就可以从这张插图入手,引导同学们体会孝顺的优秀文明。

可以让同学们抒发自己看到插图时的感受,并鼓励他们在平日的行动中,体现尊敬和回报长辈的良好品质。

(三)注重诵读
要想透彻领会某篇文章的内涵,就应当反复予以阅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课文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并体会出课文中的精神。

汉字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要明晰每个字词的意义,就需要在朗诵的同时体会感情,并体会篇目的音韵美感。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当多带领同学们朗诵课文,教会他们带着内心的情感去朗诵,培养较强的语言感和传统文明思维。

(四)注重体察涵泳
我国的语言意味深远,同一种思想的表达途径可能分成多种。

同时,古代的诗词通常将内心情感,寄托在山水等可见的景物上,从而将隐含的情绪形象化。

因此,引入涵泳的语文学习策略,是与科目的根本属性相吻合的。

涵泳使我国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

那么,什么是涵泳?“涵”在《辞海》中的含义为“沉浸”;“泳”指的是在水中遨游。

“涵泳”一词,来源于左思的《吴都赋》中,“涵泳乎其中”。

寓意为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方法及态度。

教师要纠正侧重单调讲解的课堂模式,采纳涵泳的方式,让小学生在了解语文基础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明的意蕴美。

这样做可以丰富小学
生的心灵,给他们带来美的收获。

结语:
在各种垃圾文化对小学生构成危害的形势下,文化的传递面临威胁,学生的精神世界也需要提升。

小学语文授课方法,应当面对这样的危机,承担起向小学生传播民族文明的重要教学任务。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累积,应当成为小学生的骄傲。

小学生的各种观念都在成型的过程中,他们很难辨识优秀文化与垃圾文化,非常容易遭受不良文化的困扰。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中向同学们介绍传统文明,就显得更为必要,这样做能够提高同学们辨认和抵抗不良文化的能力,让传统文明在小学生心里生根。

参考文献:
[1]张玲.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传承 [j].才智,2009(05).
[2]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3]王玲霞.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j].吉林教育,2011(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