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汉卿杂剧中的婚姻习俗

关汉卿杂剧中的婚姻习俗

论关汉卿剧作的婚姻习俗李丹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赤峰024000摘要: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是我国最早最伟大的戏剧家,他以极大热情关注社会现实,描写社会风貌,倾注笔力展示痛苦而美丽的灵魂,勾画鲜明而迥异的典型,并从中寄寓个人理想,折射社会现实。

在他的杂剧中有很多关于元代的婚嫁习俗。

作为人类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相碰撞、交织的结果,婚俗总是直接反映着其所归属时代的特征。

本文从关汉卿杂剧中的婚嫁习俗出发,揭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作家的创作心态以及女性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关汉卿杂剧元代婚嫁习俗社会现状女性命运正文:在元代,汉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因而其婚姻习俗发展史也十分复杂,婚姻的构成形式呈现多样性。

下面介绍元代汉族中流行的几种婚姻形态。

一、关汉卿杂剧中所涉及到的婚俗(一)、聘娶婚聘娶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结婚形式,它盛行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时期。

男方娶妻必须向女方家里依礼聘娶。

聘娶婚自古以来是中国婚姻方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

相传这种婚姻形式起源于伏羲氏,当时”以俪皮为礼“,也就是说以雌雄一对鹿皮作为结婚时的聘礼。

从此之后,聘娶婚的内容和程序逐渐的增加,除了预备聘礼以外,还有接待应酬媒妁,听从父母意旨,祭告祖先等等形式。

如:《礼记·曲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斋戒以告鬼神。

” 《礼记·文王世子》:“娶妻必告(庙)。

” 《诗经·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 战国之后,文人们把各地的流风遗俗以及散见于前人著说中的记载收集、编撰成《六礼》,并逐渐成为统一的聘娶形式,历代流传。

这类婚姻形式在关汉卿的剧作中也有描绘,比如在《救风尘》中,赵盼儿为了救风尘姐妹宋引章,设计前往郑州会见周舍,自备羊酒花红,用彩礼来迷惑周舍:“倒赔了房和你为眷姻”,再如《窦娥冤》中,窦娥在【斗虾蟆】中说:“说什一家一计?又无羊酒缎皮,又无花红彩礼。

”这其中的羊酒缎皮、花红彩礼指的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彩礼。

另外在《梦梁录》中记当时定亲礼数云:“且论聘礼,……四时冠花,珠翠排环等首饰,及上系杂色彩缎匹帛,加以花茶果物、团圆饼、羊酒等物,……谓之‘下财礼’。

”指的也是这种婚姻习俗。

(二)、掠夺婚掠夺婚也称抢婚。

这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用抢掠或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野蛮的强制性婚姻形态。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金元时期的少数民族均有过抢婚的习俗,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凭借财力、物力、权力掠夺他人妻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蒙古灭金、灭南宋的过程中,掠夺妇女强行成婚的行为更为普遍。

如公元1233年,金朝崔立以汴京向蒙古投降,为了讨好他们并投其所好,:“托以军前(蒙古军)索随驾官员家属,聚之省中,亲阅之,曰乱数人犹未足。

有禁城中嫁娶,有以一女之故,杀数人者。

”(《金史记事本末》卷十九),由此可见,叛贼崔立把很多妇女当做玩物送给了蒙古军,到最后却竟然连自己的妻妾都没有逃此厄运。

所以说,掠夺婚姻在当时元朝社会中是很普遍的。

这体现在关汉卿的杂剧《汉宫秋》中,呼韩耶单于以武力来威胁,向汉朝提出要昭君和番。

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选择了请求前往和番:“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以死,以报陛下。

妾情愿和番,得息刀兵。

”而后在番汉交界处祭酒:“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

”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跳江自杀,用死来抗击外族的压迫。

这既体现出了她高贵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又表现出了她对汉元帝的依依不舍之情。

另外,在杂剧《鲁斋郎》中,权豪势要出身的鲁斋郎要抢银匠李四的妻子,他在街上银匠铺里见到一个好女子便动了欲念,径直将其掳上马背,抢到郑州去了。

然后称:“我的十两银子与你做盘缠”“你的浑家,我要带往郑州去也,你不拣那个大街门里告我去。

”李四去告状时遇见六案孔目张珪,但张珪一听“鲁斋郎”这三个字便大吃一惊道:“这言语你再也休提!”后来,这种不幸的遭遇却也落到了张珪自己身上,外出踏青的鲁斋郎见张妻有几分姿色,便强行令张珪把自己的妻子送到他府上,后来鲁斋郎将已经玩腻的李四之妻转手赐给了同样不幸的张珪。

鲁斋郎依仗权势抢夺他人妻女,是一个恶霸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掠夺婚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成了一种婚姻习俗而流传了下来。

比如说云南傈傈族娶亲时,双方约好地点,抢那么一番,关汉卿在这部剧中主要是借助掠夺婚的方式,来表达对元代社会的愤懑和不满。

(三)、童养婚童养媳,又称“待年媳”“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

旧时,童养媳在我国盛行。

其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贫穷落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低下,很多家庭因家境贫寒而娶不起儿媳妇,因此他们就跑到外地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等到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

这一天,童养媳和新郎只须换上一套干净整洁的衣服,办几桌简单的酒菜应酬亲朋好友就行了。

这样既省事又省钱。

但是这种婚姻严重侵犯了元代妇女的利益,也造成了许多家庭的悲剧、个人的不幸。

比如说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窦娥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窦娥自小家境贫寒,其父无奈将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从此开始了她不幸的一生。

蔡婆婆在收养她时说:“不幸夫主亡失以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这里有个窦秀才,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

我数次索取,没有还我。

他有个女儿,今年七岁,长得可喜,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是两得其便。

”《望江亭》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弃旧的委实难,迎新的终容易;新的是半路里姻眷,旧的是绾角儿夫妻。

”这其中的绾角儿夫妻指的是当时的一种少年夫妻。

绾角,意为束发于额角,这是古时孩童常见的一种发型。

另外,在《神奴儿》杂剧中的第四折也写到:“绾角儿夫妻。

”(四)、指腹婚指腹婚也就是说双方家长在孩子尚未出生之时,将腹中胎儿结为婚姻。

又有怕男女长成后,互不相认,或一方不守信诺,将衣襟裁为两幅,各执一幅为凭证者,称“指腹裁襟”或“指腹割衿”。

这种婚姻也没有任何感情基础而言,对男女双方也是一种伤害。

统治者也曾禁止,但没有实际效用。

它出自于《魏书·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魏书·王宝兴传》:“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

初,宝兴母与遐妻俱孕,浩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

”在《元史·刑法志二》中有:“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禁之。

”在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中:“俺两家指腹成亲,后来我家生了个女儿,唤做国香,今年十七岁;他家得了个小厮,唤做庆安,他如今穷了也。

”这描述的是王半洲曾经为自己的女儿王闰香与李十万指腹为婚,但后来李家家道中落,王半洲就想悔婚,其女儿王闰香去不嫌弃家贫的李家,她瞒着父母送给李庆安金银财物,让他作为彩礼来迎娶自己。

(五)、入赘婚入赘婚指的是男方结婚后住到女方家里,俗称“倒插门”、“接脚女婿”。

这是一种母系家族的婚姻制度,从妻居、服役婚的古婚遗俗发展而来。

赘婿婚以女不出嫁,招男方入女家为婿为特点。

这种婚俗由来已久,在古代已经很盛行了,元法律也认可这种婚俗的存在。

元代的赘婿婚,据元人徐元瑞《吏学指南》一书载录有养老女婿、年限女婿、出舍女婿、归宗女婿等形式。

《窦娥冤》就提到了“接脚女婿”。

第二折中老白:“老汉自到蔡婆婆家来,本望做个接脚,却被他媳妇坚执不从。

”同折中窦娥:“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冒认婆婆做了接脚。

”张驴儿:“他婆婆不接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做什么?”所谓接脚就是接脚婿的省称,也就是寡妇所招的后夫,这在当时的民间是十分常见的。

在另外一本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中;“小女得公子玉带,忘在山神庙,遇一人裴度还带,救活我全家之命,老夫在禁中曾许小女以妻裴度。

不想近日裴度选考,此人文武全才,圣人大喜,加以重用,借都省头答,夸官三日。

老夫就将此事奏知,愈加其喜。

奉圣人命,着老夫就招裴度为婿。

在这里,裴度就是被招为女婿的入赘婚。

”(六)、典雇婚元代北方地区流行收继婚,南方盛行典雇婚,两种婚俗都是在经济利益趋势下的行为。

典雇婚指父母或丈夫受财,将女儿、妻子租借,双方有契约,写明典价、典期、子女归属和媒证,典期一般为三至五年,或以生子为限,到期照原价赎回。

其本质是一种变相的妇女买卖行为。

出典妻子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家庭贫困。

为摆脱经济困难,丈夫利用夫权出卖妻子,这更像物品使用权的转移。

在关汉卿的《刘夫人庆赏五侯宴》中赵太公云:“你既不肯嫁人,便典给人家,或是三年,或是五年,得些钱物埋殡你夫主,可不好?”正旦云:“我便要典身与人,谁肯要?”赵太公云:“即是这般,则今日我与些钱物,你埋殡你夫主。

你便写一纸文书,典身三年。

”在这里,赵太公愿意雇佣王氏是为了喂养他的儿子,但是事实上,王氏就是他的妻子了。

典雇恶习元朝时已愈演愈烈,并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导致家庭的不稳定。

践踏了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情感,使元代妇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处境进一步恶化。

(七)、遇客婚遇客婚是元代社会中的另外一种婚姻习俗,在当时的北方女真和契丹族中非常流行。

指的是来了上国使者,派到三中下户人家居住,其家要以未出嫁女子荐枕陪宿,如遇可以高攀者,主家也很高兴去撮合。

关汉卿杂剧《调风月》就是这一风俗舞台艺术化的再现。

剧中的女主角燕燕是金朝洛阳一个贵族家的侍婢,女真人,招待小千户时禁不起甜言蜜语的诱惑委身于他。

这一行为发生的自然而然,没有什么观念上的束缚。

剧中发生的男女之情,就可以用在女真与契丹族中存在过的遇客婚的习俗来解释。

(八)、寡妇再嫁《元典章校补》云:江南一带“亡夫不嫁者,绝无有也。

”(卷四十二),说明寡妇再嫁在元代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望江亭》剧的开头:白士中与年轻寡妇谭记儿在清安观住持白道姑的撮合下相见。

并在男方做出知重女方决不轻慢的保证后,二人结为婚姻。

谭记儿是学士李希颜的夫人,夫主亡化已经三年,寡居无事。

她内心深深感到做妇人没有丈夫、身无所主的痛苦。

于是就在白道姑的撮合下与白士中结婚了。

寡妇再嫁的现象在元代很多,谭记儿作为官宦人家的妻子尚且如此,在民间贞节观念的淡化也就可想而知了。

元代的婚姻形式除了以上所描述的聘娶婚、掠夺婚、童养婚、指腹婚、入赘婚、典雇婚、遇客婚、寡妇再嫁之外还有很多形式,比如说有:交换婚、收继婚、冥婚等等。

总之,关汉卿杂剧所涉及的婚俗事象,大大超出了传统婚俗所依的“六礼”之外,他的杂剧真实地描写了那个时期的婚俗事象。

不仅为我们展开了许多金元之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而且特殊婚俗所造成的戏剧冲突,又给人带来心灵的撞击,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大胆地直视现实,将封建时代的婚姻爱情主题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