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是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他把含意衔接分为一般含意衔接和特殊含意衔接。
国外学者对连贯定义按时间顺序介绍如下,Brown&Yule(1983)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人和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效果。Stubbs(1983)也提出,是听话人的解释创造了语篇的连贯。Widdowson(1985)认为连贯是指“命题的言外功能以及这些命题是如何被用来创造不同类型的话语”。Crystal(1987)指出,连贯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使我们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Petofi(1990)认为语言连贯是语言外的联体在头脑中的映像。Crystal(1992)将其定义为“为理解一段话语潜在的功能性的联系而假设的组织原则”。Gemsbacher(1995)指出连贯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语篇或社会语境的特点。Van Dijk(1997)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词的解释之间的关系。Michale Hoey(2000)认为衔接是客观的,连贯带有主观性,对连贯的判断因人而异(转引向琼2003)。
这方面的专著要提到胡壮麟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全书围绕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这个语篇研究的核心,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逻辑到语用知识和宏观语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论述。胡壮麟的专著吸取了近年来主用研究的成果,讨论了语境知识和语用知识对语篇连贯的影响,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用学的知识,使衔接与连贯的分析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使有些Halliday和Hasan(1976)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他的多层次模式中找到了位置。
析)”也随之兴起。70年代,语篇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期间,研究的课题主要在指称(reference),指示(dexis),回指(anaphora),语境(context),话题和论述(topic and comment),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cohesionand coherence),替换等方面(朱永生,1995),其中大部分都被衔接理论的研究者视为衔接手段。因此,话语语言学的产生是衔接,连贯理论的历史背景。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话语结构及话语的关系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朱永生认为不把衔接看作连贯的惟一标准是正确的,但意义上连贯的语篇在形式上往往相互衔接也是事实。所以也不可完全否认衔接对语篇生成的重要性(1997.1)。他还建议,要全面说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除了要对语言的形式衔接标记的方式进行研究外,还应重视其他因素的作用。他认为Halliday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应该吸收语用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把其中的合理部分(如会话合作原则)引入衔接与连贯关系的讨论中去,这样就可以丰富衔接理论的内容,使它既能说明符合一般规律又能说明不符合一般规律的语义连贯现象,从而增强衔接理论的解释力(1995. 3)。
我们认为要辨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条件,衔接不是实现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存在于语篇的表层,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来实现连接语篇的目的,是有形的,显性的;而连贯处于语篇的深层,是通过逻辑和语义上的顺畅来达到使语篇通顺的目的(周永红,2008)。
除了对衔接和连贯的理论研究外,语篇分析研究者还从其他不同角度研究了衔接与连贯。程琪龙(1998.1)从认知的角度论证了在语篇概念网络中,不但表示信息的概念是连贯的,表示新信息的概念和旧概念也是连贯的。杨若东(1997.3)从非语言信息与语篇衔接的角度探讨了语篇的跨文化理解问题。他认为语篇衔接关系的建立仅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语言以外知识的参与和辅助。尤其是当跨文化交际双方的非语言知识发生矛盾、差异或空缺时,就难以建立语篇的衔接关系,当文化差异较大时,甚至建立起错误的衔接关系。因此,他认为语篇理解的过程实际就是知识互补的过程,理解者只有在补充交际过程中说话双方知识的空缺,才能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如tree和branches)、“共同下义关系”(如red和green)、“共同局部关系”(如rootbranches) ,而对于ill和doctor,garden和dig, bee和honey等具有衔接作用的词汇出现却难以说清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同现的范围有多大?朱永生认为同现这个概念包含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一是同现的词项不属于某一个语义场,但经常一起使用,如ill和doctor。对于后种现象可以有关词项在及物性系统中所发挥的语义功能,按搭配方式进行分类,如“过程+对象”(dig+ garden)“,动作者+对象”(bee+ produces+ honey),这样可以对那些既衔接但语义关系难以区分的语项做出恰当的分析。秦明利、史兴松(1996.3)认为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从总体上讲停留在词汇语法层,因此都属于表面衔接纽带。除他们提到的五种外,还应有其他的表层衔接手段,如时态的一致,结构对应和音韵。他们把结构对应又分为语法形式上的对应、排比和递增重复。在谈到音韵在诗歌中的衔接力时,他们认为主要体现在头韵、半谐音和尾韵中。不同题材的语篇所使用的主要衔接手段是不同的,音韵是诗歌这一特殊语言中的主要衔接手段之一,按照胡壮麟的多层次模式,音韵可纳入音系层。
(三)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不同的意见很多,目前尚无定论。在二者的关系上, 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1976)。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语篇,但是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衔接是连贯的基础。
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方面,国内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一致的是认为不能把是否衔接视为语篇连贯的惟一条件。孙玉(1997.1)认为不论衔接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对于一段自然而不是杜撰的话语来说,衔接都是在连贯的基础上产生的,连贯是第一性的,衔接是第二性的。对于一段自然的话语来讲,连贯是前提,是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一种假说;衔接是说话人在生产话语时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接结。苗兴伟(1998.4)认为要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加以区分,但不能对立起来。他认为在说明两者关系时,许多语篇分析者杜撰出了充满衔接但不连贯或连贯但不衔接的语篇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情况则并非这么简单。在语言交际中,语篇的发出者总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语篇的连贯性,语篇的接收者则以语篇的连贯性为前提来理解话语。胡壮麟(1996.1)认为两者紧密联系,衔接可理解为语义和其语言中表现形式的关系,而连贯则为语义和语境的关系。他认为目前所见到的只有连贯不要衔接的反例多是人造的语段,或者从一个完整的语篇中断章取义地抽出两三句话,硬把原有的衔接现象抛开不谈,不太令人信服。
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除及物性外,还有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虽然有关的衔接和连贯范围主要在语义层实现,但各层次对语篇的生成及其意义都起作用。在衔接手段上,朱永生(1995.3)对Halliday和Hasan的“同现”提出了补充。Halliday和Hasan的“同现”包括“同义关系”(如boy和child )、“反义关系”(如boy和girl)、“下义关系”(如colour和green)、“局部系”
二、理论研究
(一)衔接
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衔接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为它对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人机对话和文体学研究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通常认为衔接表现在语篇和表层结构上,也就是说,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了5种衔接手段: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对于语篇衔接理论有独到见解的当数语篇研究专家胡壮麟。在他的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和多篇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1996. 1)认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不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衔接和连贯理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他们既有一致的看法,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他们对衔接的手段、层次,连贯的标准及分类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提出了补充和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也有的研究者应用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中英文对比研究,试图寻找某些翻译时可以遵循的规律。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衔接与连贯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
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张艳斌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综述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衔接与连贯的定义、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以及应用研究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
由于语言学家们研究语篇的角度、方法不同,他们对衔接与连贯这一对术语的定义及其关系的认识也有差异。需要加上其他有名的语言学家的给出的定义吗?
朱永生(1997.1)认为对Halliday连贯标准的批评,有些是值得推敲的,因为批评者们对Halliday的观点存在着误解。Halliday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上下衔接,二是符合语域的要求。而批评者往往忽略第二点,创造出充满衔接手段,但意义不连贯的所谓例证来批驳Halliday的观点。朱永生指出,语言学家在对Halliday批评时忘记了两点:第一, Halliday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衔接不是连贯的惟一手段或标准;第二, Halliday认为连贯的语篇在语域方面必须是一致的,而在语域方面持一致的重要条件是整段话语有一个宏观结构,而任何一个宏观结构都必须有一个中心话题。在指出外界对Halliday连贯标准的误解后,朱永生也指出了它自身的不足:对连贯的概念缺乏明确界定,对语域一致缺乏足够的论述,过分强调了衔接的作用,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之一。朱永生(1996.4)确定了连贯的定义,提出了“话题”标准,即要判断段落之间和句子之间是否在意义上相互连贯。他(1997.1)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之中:一是存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不同句子所含的命题之间;二是存在于说话的真正意图之间。连贯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看它们是否有一个话题作为话语或文章发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