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2)
2000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监测区
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总体上仍呈现扩大的趋势,2000年达到 38.57×104 km2 。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半干旱雨养 农业带、绿洲灌溉农业带和纯牧业带。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3)沙漠化土地发展速率呈加速发展趋势
4000
3600 km2/a 3595
40.5% 44.4% 36.5% 25.9% 29.7% 23.0%
1987
2000
1987
2000
1987
2000
农牧交错区
牧业区
内陆河流域及 绿洲边缘区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5)
未来趋势预测:农牧交错区沙漠化状况将继续逆转;而温 带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过渡带和高寒草甸地区沙漠化状况短期 内将继续恶化;水资源管理缺乏全流域的整体观念也会导致内 陆河流域沙漠化状况呈加剧趋势。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2. 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
(1)典型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 与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计划完成情况
1、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为典型研究区,开展了有关沙漠化过程 中疏林草原承载力变化的研究 2、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部为典型区,通过对植被退化系列 和载畜量变化的研究,揭示了 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地承载力 变化的情况。 3、以石羊河流域为典型区,对整个流域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和 空间分布进行了深入评价;对石羊河流域生态需水量进行了 界定和估算;在保证生态需水量的前提下,利用多目标规划 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石 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阈值。
6000
9000
4500
6000
3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4000 3000 2000 1000 0
3000
1975
1987
2000
0
1966
1979
2000
3000
1991
2000
西苏
1975 1987 2000
奈曼 库伦
1500
1975
1987
2000
1500
正白
500 1994 2000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1)
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经营模式与沙漠化正逆过程的关系密 切,农户迫于生活压力,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致使土地支持 人类生存的能力减弱,沙漠化加速发展。 沙漠化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三个根本 矛盾:1)生态效益长期性与农户追求短期效益的矛盾;2) 生态恢复成本与农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3)生态环境 外部性与农户小农意识之间的矛盾。 生态治理政策必须与农户的经济利益相协调,才能真正调动 农牧户的积极性,政策才能持续长久的实施下去。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2. 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
(4)中国北方沙漠化成因、现 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计划完成情况
• • • •
通过对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漠化典型区沙漠化发展趋势、自然 环境变化、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不同地 区沙漠化的成因。 基于沙漠化土地发展-再发展-逆转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以气 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变化作为主驱动因子,定量探讨典型地区现 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作用。 根据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特点及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代过程、 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的途径, 以及利用开发的方向,并考虑自 然条件的一致性,对我国沙漠化土地进行治理区域划分。 研究总结了中国北方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指导方针、基本原 则和基本途径。
临泽
9000
民勤 榆林
6000
4500
3000
6000
1975
1987
2000
3000
玛多
1987 2000
0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6-1) 沙漠化的物理过程:沙漠化物理过程就是人为活动破坏生
态系统平衡,导致地表植被的衰退或消失之后,风作用于地表而 产生的风蚀-搬运-堆积的风沙运动过程。其基本问题就是阐明地 表风沙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即风沙物理过程。 野外观测和风洞实验都表明,土壤的风蚀-搬运-堆积过程就是 土壤趋于粗化、贫瘠化和干旱化过程。沙质土壤质地较粗,有机 质含量小于1%,土壤固结力很差,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后,在 起沙风的作用下土壤有机质和粘粒被风蚀搬运,使土壤养分含量 和保水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也随之下降,沙漠化得以发生发展。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2)
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和评介: 河 流 生 态 需 水 量 为 3.24×108 m3 , 河 道 外 生 态 需 水 量 为 4.8×108 m3,总生态需水量为8.04×108 m3,该值基本上相当于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的48.2%。 全流域水资源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为202万,实际人口超过 水资源承载能力近20万左右,从水资源分配现状看,这部分人 20 口集中河流下游。 71.7%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1.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典型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土地利用安全格局 50年来沙漠化过程和机制的研究 沙漠化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与模式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重点地区沙漠化综合治理优化模式和技术试验示范 研究
• • • • •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7 -2)
沙漠化的生物过程(逆转)
在人为干扰消除或减轻以后, 植被在自我修复能力和土壤与植被 的互馈作用下趋于恢复。在半干旱 沙区,植被盖度和生物量在3-5年 左右可得到明显恢复,植物在5- 10年可明显恢复,但要演替到原生 状态,需要20-40年或更多。而土 壤的恢复一般明显滞后于植被,如 果仅靠自然水热条件和植被演替进 化的驱动,这一滞后过程至少在 100年以上。 提出了干旱区植被恢复和沙漠化 逆转的概念模型。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2. 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
(3)沙漠化地区社会、经济与环 境协调发展对策与模式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计划完成情况
分别选取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若干典型研究区,通 过农户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建立了农户调查 数据库,研究了不同类型区农户生态经济行为与农户经营 模式及其调控途径。 从地表类型演化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度量沙漠化系统中人 为作用的数学模型。同时,尝试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多元 线性回归方法,在近50年来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上,研究 了民勤县土地沙漠化过程中驱动因素的时间变化。 分析了以往我国沙漠化治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特别是模 式和制度方面的原因,阐明了人口压力引起脆弱生态地区 沙漠化的发生机制。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7-1) 沙漠化的生物过程(发展):沙漠化的生物过程主要
为植被的退化演替即景观格局的演变。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沙区植被的演替大多数是与土地沙漠化程度相关联,植被演替 阶段往往和土地沙漠化程度互为前提。 沙漠化的生物过程中,植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植被盖度 和生物量急剧下降,种群数量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优势 种单一化,优势地位增强。土壤微生物和动群种群数量明显减 少,生物量降低,个体增大,土壤呼吸减弱。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1)
在疏林草原地区,草地沙漠化由轻度发展到强度后 • 土壤种子库植物种数下降70%,其中,一年生植物种下降42%;多 年生植物种下降9倍;灌木、半灌木下降1.5倍。 • 天然沙质草地植被生产量下降4.6倍,其中禾草产量下降9.5倍;地下 生物量下降约9倍。 •载畜量从2.28羊单位/ha2下降为0.23羊单位/ha2。 在典型草原地区,强度放牧下导致沙丘活化的同时 草地由优质牧草占优势向冷蒿占优势变型,典型变型模式为:大针 茅→大针茅+糙隐子草→大针茅+糙隐子草+冷蒿→冷蒿+糙隐子草。 沙漠化发展过程中单位面积产草量从1500~2000kg/hm2 下降为600~ 900 kg/hm2,平均下降 750 kg/hm2。 草地承载能力下降34.8×104绵羊单位。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2)
对民勤县研究结果表明,1956-1980年间,人类活动对土地 沙漠化驱动作用的贡献率为65.47%,1981-2003年间,人类贡 献率为76.82%。这种变化是由于农户的经济活动不断加剧所致。 建立了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实证研究,提出内陆河流域的生态经济耦合发展模式、 典型沙漠-绿洲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农牧交错区基于农 户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沙漠化治理的实际,提出沙漠化治理的产权制度、 激励制度、投资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制度安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研究”
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课题名称: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优化模式 课题编号:G2000048705
执行时间: 2000.10-2005.9 课题负责人:王 涛
2005年8月 北京
汇报提纲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1.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 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 3. 研究成果的创新水平 4. 项目实施效果 二、其它方面的情况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组织管理、国际合作、 数据共享 三、经费使用情况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1)
沙漠化气候背景的研究 • 近500年来北方地区均存在5次 气候干旱期,每个干期持续50 年左右,且大体发生于每个世 纪的前50年,最近50年的气候 也有好转。 • 近50年来,西北地区的降水有 下降趋势,华北地区降水波动 剧烈。干旱指数显示两地区 1990年代的干旱最为显著。
恢 复
退 化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取得的进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