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_第三章_第一节_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_第三章_第一节_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角色的要求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新的世纪将是中华民族
实现复兴的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我们提出了严峻 挑战,要我们逐渐成长并适应自身角色的扮演。作为“恰同学少年”的
当代青少年,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纵观我们这个社会,由于
一些不良思想、不良风气的侵蚀,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 面临着严峻考验,懒散、矫情、堕落、放纵,无远大理想,无坚定信念,
• 社会因素
• 心理因素 • 地理因素
二、中西方人际关系的对比分析
1、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之渊源 中国孔子思想:“仁”和“礼”
西方宗教和哲学: • 基督徒主张“为个体而牺牲” • “即使是单独的一个灵魂,即使它没有一 个亲邻,只要他自为地享受到上帝,那他 就还是幸福的。” • “上帝帮助自助者。”
2、中国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和人际关系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 序,朋友有信。‛
语言学家已经证明,语言就是“权势”和“一致性”关系的标 志。通常较正式的语体标志着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不平等,而比较随 便的语体则标志着双方可能比较亲密,或者志趣相投等。
(二)角色关系的文化差异
角色关系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角色关系对交际 的影响可能因文化而异,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来标志“权势” 和“一致性”关系。有的文化可能受其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 偏向“权势”性关系;而有的文化可能正相反,偏向“一致性”关 系。相对而言,东方文化似乎更青睐于“权势”关系,西方文化 则偏爱“一致性”关系。
• 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努力奋斗,锐意 进取。要立志高远,要有广博之学, 有远见之名,有赤子之心,有生活 之趣。运用自己灵活的大脑,充沛 的经历多学多看,做到“会东西之 学,通古今之学,成一家之言”。
鲁滨逊漂流记
第二节
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际
一、人际关系
1、定义: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人们通过 交际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或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间心理距离的疏密程度。 角色关系(社会学):人际间社会距离的‚权势‛ 和一致性‚关系。
2、人际关系的类型
• 血缘关系 • 地缘关系 • 业缘关系 • 政治关系
“六度空间‛理论
《荒岛余生》
3、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 文化因素
中国:大陆型农业文化 → 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 结构 → 等级取向、差序结构 → ‚权势‛类型 欧洲:海洋性商业文化 → 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 → 平等人际关系 → ‚一致性‛
(三)偏离角色行为的允许程度 角色关系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角色关系对交际
的影响可能因文化而异,相同的角色关系可能要求不同的行为。对
跨文化交际来讲,不同文化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来标志“权势”和 “一致性”关系,对其解释也因文化而异。在面对面的交往中,有
的文化可能受其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偏向“权势”性关系,
无高尚追求,正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巨大隐患。由此我们必须
自强不息,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
•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 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 雄于地球。”我们青少年当以国家 进步、民族复兴、民生改善为己任, 努力成为未来合格乃至优秀的劳动 者、建设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优则仕”的思想。应试教育向来是中国的专利,用层层考试来选拔人
才,培养精英。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力和财力,社会上各 种各样的培优班和业余辅导班应、交友、结婚、抚育孙儿等,家长无所不问。
而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要有独立意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都是为孩 子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观念的影响。18岁成年后原则上就要离开父
西方文化则偏爱“一致性”关系。
“强交际环境”中,相对多的信息寓于环境中,相对少的信息 寓于语码中,这样交际行为必须与环境期望保持一致,其可偏离理 想角色行为的程度自然很低,对其可预测性则相对增大。“弱交际 环境”中,相对多的信息存在于语码中,环境对角色交际行为的制 约相对较弱,人们的角色行为的偏离程度自然较高,对其可预测性 也就相对降低。
交际场景:最重要的是物理场景(包括空间场景和时间场景)。

角色概念
(一)角色的社会学含义
社会角色就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身份的行为的期 望,人们社会交往从方式到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角色。
社会是人际关系组成的,这些关系规定了社会角色,每一个社会成员
都不得不承担某种社会角色。人们通过语言和行为完成各自的社会角 色,同时又通过角色来预测别人的行为。
思想道德信仰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此外,社会语言学家把形形色色的关系概括为普遍存在的“权 势”和“一致性”关系。
“权势”通常指上下关系、尊卑关系,也可能以年龄长幼、职
业差别、教育高低等情况来确定; “一致性”则指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通常指社会特征的共
同性,也可能彼此经验共享、关系亲密等。
“权势”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是不能互换的; “一致性”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是可以互换的。
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一般说来,当前述的、
形成自觉角色的那些原因不存在时,人们就容易形成不自觉的角色。
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程度上分类 : 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 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 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从角色追求的目标上进行的分类 :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经济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指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式估计。他们不论与谁交往,总把对方看做是有理智的﹑有感情的 ﹑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其次才从对方的社会角度考虑。因此,他
们与他人交往时“个性化”的表现程度较高。
• 而处于“弱交际环境”的人们则不然,他们对环境因素不敏感,往往 把个人和其处所的环境分开,把个人的角色行为和其所具有的感情分 别对待,他们习惯以自己或者有关人的社会角色以及对其的社会期待 为依据,很少考虑情感因素,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或人的行为态度向 于非个性化,或个性化程度较低。 • 例如:希腊人认为北美人墨守成规﹑呆板冷漠﹑过于追求效率,甚至 到了不讲友情的程度;而北美人则抱怨希腊人在做决定时太看重友情, 过于注重“个性化”表现程度,指责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工作行为,什 么是情感行为。
如何判断角色在交际中是否达到了某一社会期望?
(1)行为是否符合被赋予的社会角色,即是否选择了准确的角色; (2)角色表现是否恰当,即行为是否已达到有关文化评价的规范 或标准; (3)行为是否令人信服,即是否使人毫无疑问地认为你已合情合 理地进入了角色。
(二)角色规范的文化差异
中国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子女的身上。“望子成龙”,从小灌输“学而

角色关系的变量
所谓交际的正式程度,指社会群体 对角色规范的重视程度。角色关系因文 化而异,有些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很 悬殊。也就是说有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们 在交往时出于角色的规范,交际行为较 为正式,有的则较为随便。相对地讲, 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东方国家比较重视 交际的正式程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一 些西方国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照。
中西交际的正式程度差异的表现
• 中国有一句谚语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就是说师生关系的重
要性等同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古至今,中国都要强调要“尊师”, 那么老师就要有“师道尊严”,言行举止要像老师了,不能随便处事。
这些都是角色规范,师生双方都要遵守。
• 而西方人在师生关系处理中通常比较随便,不拘泥于形式。美国教授 即使在讲台前讲课时也表现得非常随便,衣着﹑姿态都很随和,甚至
中国以及一些东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属于“严格”的结构范畴,角
色行为的偏离很难被容忍,并往往被视为越轨的行为,甚至会受到社 会的谴责。交往中人们的言语行为趋向高度程式化,可预测性也就大。
美国的社会结构则较为“宽松”。对美国人的社会行为的可预测 性远远低于东方国家人的社会行为。这意味着像美国这样社会结构较 为“宽松”的社会中,角色行为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容忍的。

角色关系
(一)角色关系的社会类型
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进行的分类 :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
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
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
会坐到讲台上讲课。他们允许学生向自己挑战,敢于公开承认自己在
哪一方面无知,并且从不以此为耻。
中西方在角色关系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 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二者 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的古代 文明发展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 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 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 内向。西方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 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 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 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 文化比较外向。中西文化风俗差异 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差距,究其角色 的扮演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1)服从权威和长辈
夫妻关系: ‚夫唱妇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婚前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 ‚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
父子关系:
(2)严格的等级身份制
中国人的‚亲族系统‛
(3)根深蒂固的群体取向和关系取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中国人的 人际关系正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李树荫) • 以血缘为中心开始转向以契约为中心(商 贸谈判,求职聘任,组织协作等) • 从主从关系向平等互利转换 • 从安分守己转向自由开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