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及教育政策法规辅导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及教育政策法规辅导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及教育政策法规辅导一.考试的方式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和时事政治合卷考试,在分数权重中,教育学、心理学约占比重的80%—85%,教育政策法规和时事政治部分约占比重分数的15%—20%。

政策法规和时事政治会以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出现。

十堰市2006年、2007年都在简答题中出现:简答1何谓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有何重大意义?(2006年,3分),简答题第二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定我国实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什么?(3分,2007年);一般不会出现在论述题中。

二.命题的范围(一)教育学部分1.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这类题目,命题范围范较为广泛,复习时应该全面的通读教材,力求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尤其要争取对那些再认类型的题目,即选择题、判断题少丢分数。

不过也有些规律可循,那些个教育发展史上代表人物、标志(代表)性事件、重大的理论出新总会经常会出现在考题中的,例如: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孔子—启发式;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等等。

2.简答题、论述题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集中在教学(上、中、下)章节、德育章节、班主任章节和教师章节,因为这些章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

例如:十堰市2007年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1.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论述题(4分)试述教师的素养(教师章节)。

武汉市2010年4月考题论述题48.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那么,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的原则?(教学原则)49.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答应改过,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将如何运用有关德育规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德育方法)四川泸州市2010年4月考试简答题36. 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

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37. 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四川省2010年4月考试简答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40.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答案要点:(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1.5分)(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1.5分)(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1.5分)(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1.5分)41.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答案要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5分)(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5分)(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5分)(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5分)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原则。

答案要点:(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原则;(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6)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7.论述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的规律。

答案要点:(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

(4分)(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

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

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心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3分)(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3分)(4)联系实际。

(3分)(二)心理学部分1.与教育学知识一样,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范较为广泛,复习时应该全面的通读教材,同样只要对那些历史上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尽心理解记忆,这些方面就会少失分。

例如: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曲线);瑞士—皮亚杰—儿童发展的阶段论,顺应与同化;美国—马斯洛—需要的层次理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桑代克(的学习论)—刺激与反射(其公式为S→R);2.简答题、论述题心理学部分的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集中在:行为动力、认知过程、智力与创造、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等章节,这些章节的内容是与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密切相关,老师如果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就难以把握教育学的关系。

天津市4月考题论述题(10分)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善于组织自己注意的能力(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3)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论述题(8分)12.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理论)(1)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强化学习动机(5)合理地组织竞赛(6)正确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7)加强归因指导。

2008年武夷山市考试论述题(10分)依据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谈谈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学习?(三)案例分析题有些地方在试题中会出现案例分析题,但都是依据上述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内容进行命题,答案要点也主要是依据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一般在德育问题、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教育观问题方面较为常见。

因为属综合应用类试题,因此,答题过程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都会涉及到。

例如:武汉市2010年4月考试案例题案例分析题50.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小李,在公开招聘中以优异的成绩被聘为某初中老师,刚上班时,他虚心向同事请教,认真备课,努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工作高度负责,教学效果好,在期末的评定中成绩优越,但随着工作的熟悉与社会交往的增多,便越来越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开始变得浮躁,他认为:“教师上课就那么回事,我备好一遍课可以用好多年!”上学期学生评教,小李排名倒数。

校长找其谈话,她还不以为然:“我重点大学毕业生,难道还教不了初中生?”之后,他把对校长和学生评教的不满都撒到学生身上,上课时对不专心听讲或成绩差的学生或挖苦讽刺或罚站,甚至赶出教室。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答案要点提示: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职业道德问题)51.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室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

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

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

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

结合教育学理论分析案例。

52.小明平时学习挺好,但是一到考试发挥就很不理想,他很沮丧,如果你是他的班主任老师,你该如何去帮助他?德育的原则来看: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从德育方法来看:实际锻炼法。

(德育方法问题)2008年武夷山市考试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案例:一位教师在下课铃响过后的1分钟,突然听到有学生叫了一声“下课了” 。

这位教师听到后感到有失面子,于是向班级学生追问:“是谁说的?”没有学生承认。

该教师就抓住一位平时也会叫的同学,说是他叫的。

该同学说:“不是,我没叫过。

”教师一把拉起该同学要到办公室去。

由于一个要拉去一个不让拉去,教师与这位同学就这样冲突起来了……请你运用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答案要点①教师的拖课行为本身就是错的;②不尊重学生;③教育方法简单粗暴;④违反相关的教育法规;⑤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答出4个要点可得8分,阐述2分)(教育观问题)2.面对学生上课睡觉,以下两位老师采用不同的做法:一天下午第二节课,小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老师A迅速走过来,“啪”用力在课桌上拍了一下,气冲冲的说:“怎么,困了回家睡去,躺在床上比在这舒服,睡一年也没人管你。

现在就可以走,我不稀罕你这一个学生。

”说完,就走回了讲台。

小明抬头瞪着他的背影,慢慢的低下了头,没有再睡觉,更没有听课。

老师B正在上课,一位同学打磕睡,老师B笑呵呵走过去,用手指敲敲他的桌子说:“快别睡了,再睡我可要唱《霍元甲》的主题歌了。

”说完还真唱了起来:“‘睁开眼吧!小心看吧!’我唱的对吗?”学生都被他逗笑了,连打磕睡的同学也来了精神,专心致志的听起课来。

请你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分析两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2:①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两位老师都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3分)②对两老师做法的具体分析,能够有理有据;(4分③能从两老师做法中得到启示;(3分)(德育问题)3.案例:六(1)班有个女生,高××,原本是一位活泼开朗、好动有个性的学生。

近一段时间来,王老师发现她情绪低落,言语少了,笑容少了,常常一个人发呆,上课老是走神,回答问题经常是不知所云。

王老师第一次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她否认了。

王老师又观察了几天,她没有什么起色,而且在交上的作文里,错字达15%。

王老师在批语中给她指出:“错别字太多”。

本子收上来了,王老师打开一看,没想到她竟在批语“错别字太多”的后面加上了一个破折号并写上“是吗?”而且打了个很大的问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