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所谓科学,就是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准确处理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
当前在许多地区,普遍实行集体备课,教师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共同研究教材,商定教学程序,因此,基本能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
但是,同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让不同的教师去执教,也存在高低文野之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这里就涉及到课堂教学的艺术问题。
所谓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产生,依赖于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智慧,它是千变万化的,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
但不管具体形式怎样繁多,其基本表现却不外以下几种:
一、准确判断,恰当地处理教学信息
一个具有高度的教学机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敏捷而快速地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迅速地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境,采取恰当的、最优的对策和措施。
有一位教师在苏、鲁、豫、皖四省中语会联合举办的中学语文研讨会上借班上课。
在课堂讨论中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有位学生率先举手,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位学生可能相当优秀,但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教师和成绩好的学生唱“双簧”,而应当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有“表现”的机会,教师没有请这位学生起来回答,而是等待、启发其他学生举手发言。
讨论到第二个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老师还是没有叫他,但清楚地意识到:对这位学生一定不能冷落他。
讨论到第三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这位学生又举手了,这时,教师赞赏地说:“你已经是第三次举手了,这一次我一定要请你回答!”教师刚说完,就赢得了一千多名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说其科学,是因为教师对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的目的、功能和方法把握得准,这就是不能由老师和个别学生唱“双簧”,不能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视而不见、麻木不仁。
这位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将这种愿望巧妙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你已经是第三次举手了”——这不仅使这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注意和尊重,也使全班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热情和关心。
二、随机应变,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程序
有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表现为能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向正确的道路,或者能够随机应变,灵活果断地处理意外事件,调节课堂进程的节奏和走势。
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曾就诗的内容让学生质疑,但学生虽提出不少问题,却止于字词的意思,没有多大的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解读了诗的意思及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再次质疑,结果学生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一‘李白为什么不与汪伦告别”和“汪伦为什么要踏歌相送”。
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热烈争论,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从李白的为人性格,李白受邀请来汪伦处做客谈到汪李二人的深情厚意。
课上学生不断生发想象,似乎亲历了桃花潭边送别的情景。
以上案例显示了教师在教学中有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在第一次质疑收效不大的情况下,教师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诗意不理解就难以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但他并没有放弃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质疑,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而是待学生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质疑,这时学生很容易地发现了诗中存在的一些疑点。
此后的深入讨论,恰好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深刻地感悟诗的感情,而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对症下药,保持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学机智也表现为对症下药,举重若轻地消除矛盾行为,使全体学生感到“心理自由”,保持和谐气氛。
我在执教《西湖》一课时,曾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质疑,一名比较差的学生问了一个问题——“水里为什么会有无数银蛇在游动?”引起哄堂大笑。
确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有许多学生争着要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告诉他们:“提问题的同学会回答自己的问题,他提问是想让大家再读全文,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
”于是大家都读起书来。
待大家都读完了,我请提问题的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并巧妙地进行点拨。
终于,他在我的帮助下,答出了“许多华灯映在水里,湖水荡漾,水很清,所以华灯的倒影在水中像无数银蛇在游动。
”他甚至还说出西湖是明珠,闪闪发光,这里用“银蛇”也闪光,很美,比用“白蛇”好。
当这名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许多优等生都若有所思。
我趁机问他们:“你们从这个小问题想到了什么?”他们想到了要尊重别人,要谦虚好学,想到了考虑问题要全面,想到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我说:“静能生慧,用心倾听才会收获很多。
”
为了保护一颗易受伤的心,为了鼓励他好学上进,我让一颗颗浮躁的心静下
来;终于驱除了噪音,弹奏出一曲幽美和谐的乐章。
如同人生不可没有智慧一样,课堂教学不可缺乏机智。
有了课堂机智,课堂教学才会多几分灵气,多一些创造,才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名师的经验,一方面要自己勤奋钻研,坚持创新,还要心中有每一个学生,时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地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一定会把课堂教学变成一门充满魅力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