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辉南县高集岗中学程丽辉“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实际上就是对祖国语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听与读的训练,重在培养理解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重在培养运用能力。

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以听为基础,以读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以说、写为目的,辐射发展,感悟语文,实践语文。

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我们怎样看待听说读写?一、以听为基础,读为中心,训练语感,感悟语文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听的能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基础,理应加强培养。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听、说、读、写并重,不可偏废”。

作为基础能力听、说、读、写是缺一不可的,重读写,轻听说是影响人的基本素质的。

新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从社会发展来看,在未来的社会中,口头指令的传达,人和“机”的对话等,都将广泛存在。

听人言语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获取信息、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听语,它也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构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有声的,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听”。

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变抽象为具体,让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该去如何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呢?1、抓基础训练,掌握必要的技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但一定要循序渐进,要从听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则入手,重视汉语声母、韵母、声调、重音、语速、感情的听力训练,确保听音正确。

2、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听。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精典的朗读篇目,并播放相关的录相材料,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去听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整合听读材料,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准确的、有感情地表述出来。

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看边听边理解、边记忆的良好习惯,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注意精听和泛听相结合。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精听和泛听的综合课件,这种精听教学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如《隆中对》一文,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答,可运用精听的方式教学。

教师要注意在精听和泛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既要抓关键词、抓主旨,获取特定的语言信息,又要抓听读材料中的特点细节,从而抓住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以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听力能力的目的。

二、挖掘课内外语文资源,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文课程蕴涵了广博的人文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与分享,离不开“说”。

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羞于开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甚至会严重地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

教师要解学生,关爱学生,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的胆量和说话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1、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

初中语文教材中配设了一些图片。

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内图片资源及网络图片资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如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如“金钱,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资源进行说话训练。

2、利用精彩词语和句子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汉语言词语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一些句子形式优美,富含语文美和哲理意蕴,教师可以从书本中学的现成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教师还可以从精典篇目及现代美文中寻找词语或句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兴趣就会提高,说话能力就会提高。

而对中学生来说,在老师指导下的有意识的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里的听、学校里的听、听报告、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听集体讨论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提升能力,可以减轻目读的负担,可以和目读互相调节、互相补充,有利于增加知识的广度,为写作实践提供更多的范例。

读得多了,听得多了,知识的积累自然就多了,能力也就相应发展了,即所谓“见多识广”。

三、狠抓落实——优化“读”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阅读训练有助于说话能力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感知课文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获取书本信息的首要方式.通过大量的读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很广的知识.对于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思考\仔细读,则可以使我们的大脑对初步感知的内容形成越来越牢固的记忆,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1、广泛搜集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可以是诗歌、散文、报刊、杂志、格言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优美的言辞或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水平.教师搜集的材料学生感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理解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文. 理解性阅读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要理解透。

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阅读文章,争取自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3、读中讲,讲中读,加强学生诵读训练。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轻读思考,既而读通读懂课文。

讲读课文中,边讲边指导朗读,老师再用亲切真诚的语气来范读,然后再指名读,再讨论理解,最后全班表情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言:“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

”但是对于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先天不足。

其实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时,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以至学生在初中阶段,作文水平难以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写话和作文的能力呢?1、联系生活实践,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寻找写话的内容。

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关注世界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尽量去写下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让学生懂得,谁的观察力最强,谁就能写出最有分量的佳作来。

持之以恒的实践下去,学生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自然会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心存疑惑的事写下来。

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自觉练笔的好习惯。

2、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注意把“兴趣”二字放在首位,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开展趣味写作,使兴趣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让学生在兴趣中起步,并有意识提高。

多媒体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媒体课堂去观察、去感触、去渲染和扩充自己的感触,去尽情表达。

教师则要切切实实去做一个多媒体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变得丰富生动,有感情色彩,然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篇打动人感染人佳作。

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其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但只有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因此,身处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写是书面形式,说是口头形式;写是无声的说,说是有声的写。

要把获得的知识利用起来,把读获得的信息输送出去,只能通过说和写两种形式。

运用哪种形式,可根据需要来选择。

说和听结合,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说和写结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教师的角度讲,不读熟课文,就无法制订教学计划,也就无法上课;即使上课,也只能是无的放矢,乱说一通,学生会听得莫名其妙,教者应传授的知识传授不出来,学生应提高的能力无法提高,更谈不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了。

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

”就是说,作者写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读者只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明白文章的要旨。

不读,怎么找到“路”?找不到“路”,怎么“识斯真?”读一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识斯真”,看来语文教学不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听读说写是密切结合、相互并存的。

听读是说写的基础,说写是听读的再发展。

就“双基”教学来看,听读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说写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两个方面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丰富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每个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将这四个方面合理安排,有机结合,既要把每个方面都抓好,又要使四个方面配合好,切不可轻视或偏废某一方面。

只要把握好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环环紧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就可以期待学生语文能力全面提高的那一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