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坛——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听后感
XXX 28063040XX
5月6日,很荣幸的去听了曾繁仁教授所开讲的成电讲坛,临听后感觉颇为受益。
曾繁仁教授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任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山东大学校长,现为山东海天软件工程专修学院名誉院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曾教授近年来一直潜心于美学教学和研究,尤其在西方美学史和当代美育理论领域用力甚深,学识深湛,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
今天曾教授做客电子科大,就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质和如何欣赏艺术的无比魅力,与艺术作为人生的伴侣这两点展开了对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演讲。
在听曾教授讲座之前,我对于美学的认识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以为美学就是那些艺术家们所研究的东西,不是我所能理解的;以及认为作为一名工科类的学生,这些美学以及与艺术有关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
殊不知,其实美学就在身边。
首先,曾教授给我们介绍了美学的概念。
简单概括为人类的审美,以及人类对现实和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感。
然后曾教授就中西美学的不同作了深层次比较。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古希腊的“求知”哲学的对比,《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也就是所谓的“中和位育”之道了,它从从人心与宇宙的同一性出发,揭示了人类心灵本身的澄明与博大,勉励每一位社会中的个体,从中正平和的人道入手,至诚无止,自强不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并立,而共博厚共高明共悠久的至高境界,"中和"是灵魂,它统摄"中和位育"精神的上上下下,而"位育"则是"中和位育"精神的终极目标。
而西方的崇尚的“黄金分割”哲学,却是揭示的和谐之道,道法自然的一种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和“中和之道”。
“中和”本来是先秦思想的重要概念,它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实是春秋时期的“乐”论。
我们从《礼记·中庸》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保合太和”之自然生态只美,《易经》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中国自古是农业社会,故有“农为本,商为末”的说法,因而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太平只天下大宏愿,老百姓个个平安无事,就是天下太平。
“元亨利贞”四德之吉祥安康之美,《左传》襄公九年载:穆姜释随卦卦辞,读“元、亨、利、贞”,以元为仁,亨为礼,利为义,贞为正,称为“四德”,赋予道德规范的涵义。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引《子夏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
”认为乾卦“四德”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物生而通顺,能使万物和谐,并且坚固而得其终,宋程颐在所著《易传》中,依据孔说,将此四字解释为“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以元亨利贞为天道生长万物的四种德行。
“中庸之道”之适度适中之美,《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和而不同”之相反相成之美,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
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相辅相成之为美也。
“和实相生”之生命旺盛之美,“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亦即“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
还有什么比爱护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呢?都说如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不图名、不图利是一种优秀品质,致力于实务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做的扎扎实实的事情多,少炫人耳目的高论;他们又都是惠泽被来者的人,却不求任何回报。
因此,他们都是大德无言的表率。
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最多的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
“人文化成”之礼乐教化之美,《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通过曾教授对中国美学的介绍,我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这一传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违背的至理。
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
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
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