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初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座位号:□□ 2010--2011学年下学期期中四校联考

八年级语文试题 (全卷四个大题,含28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共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咫.尺(zhǐ) 贪婪.(lán) 迸.溅(bìng) 仙露琼.浆(qióng)

B、楠.木(nán) 塞.车(sài) 案牍.(dú) 忍俊不禁.(jīn) C、扁.舟(piān) 熔解.(jiě) 晕.圈(yùn) 拈.轻怕重(zhān) D、亵渎.(dú) 模.样(mú) 德馨.(xīn ) 坦荡如砥.(dǐ)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埋怨 恹恹欲睡 纵横决荡 赫赫战功 B、粗犷 发奋忘食 潜滋暗长 默默无闻 C、腼怀 宰相胸襟 全神惯注 不折不挠 D、秘诀 心无旁鹜 察言观色 精益求精 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人们点燃一支支贮满真情的蜡烛 受灾的人们渡过难关,走出灾难。 (2)一个学问家常常要评判和 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样才能产生更新更完善的学说。 (3)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 。 (4)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只要拥有希望,一切都将过去。 A、乞求 修改 崇拜 但是 B、祈求 修正 推崇 但是 C、乞求 修正 推崇 尽管 D、祈求 修改 崇拜 尽管 4、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2分) A、玉溪大河畔花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玉溪秀美的湖光山色。

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C、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被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D、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5、下面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政协会议上,许多专家呼吁:切不可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 B、当亲民党访问团来到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情接待与热烈欢迎。 C、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享受阅读的兴趣而阅读。 D、知识如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题分 22分 5分 43分 50分 得分

线 封 密 线 题 答 密答

封题 线线 初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6、根据语境和词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2分) 人生,要一往无前;人生,须无畏无惧,就像种子、鲜花,蜡烛和航船一样。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 蜡烛——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7、根据提示填空。(10分,每题2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闻雁》中描绘作者在凄清冷落的秋雨之夜,听到雁归之声,倍觉伤感的诗句是: , 。 (2)《迎燕》中描绘燕子不辞辛劳,构筑芳香的巢穴的诗句是: , 。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与此意境相似描写忧愁的诗句是: , 。 (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中既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之情的句子是: , 。 (5)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 的人。

二、语文综合运用(5分) 8、初二(1)班拟组织一次主题为“聂耳、聂耳故居、聂耳音乐广场”的“地方文化之旅” 活动,请你模仿主题为“吴承恩、吴承恩故居、西游记”的“地方文化之旅”的示例,拟写主题为“聂耳、聂耳故居、聂耳音乐广场”的“地方文化之旅”活动核心内容的名称,并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活动宗旨。(3分) 名称:探访吴承恩故居,感受深厚文化内涵。 宗旨:通过探访,认识吴承恩的情趣志向、人生态度和文学成就,文学史地位。

9、读书还得讲究方法,下面向你介绍两位名人的读书方法。你还有另外的读书方法吗?请介绍一种并说明这种读书方法的理由。(2分) 华罗庚“猜书”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方法是“猜书”。他拿到一本新书后,不是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先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再打开浏览一遍。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就不再读了。他这种猜书的方法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茅盾“背书” 文学巨匠茅盾,能熟练背诵120回的《红楼梦》,他的朋友将信将疑。一次大家聚会,有人指定某几章让他背诵,茅盾丝毫不差地背了出来。可见,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背书”是分不开的。 我的读书方法: 我的理由:

三、阅读(本大题含10~24小题,共43分) (一)(4分) 初二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⑴、⑵小题。 菊 花 (唐)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⑴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 ⑵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惟吾德馨.: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谈笑有鸿.儒: ④可以调.素琴: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3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13、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2分) A、自己和诸葛亮、杨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和扬子云。 14、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5、作者自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然而孔子却说要“不耻下问”。你赞同谁的做法,说说理由。(2分)

1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2分)

(三)(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 初二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1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1%,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1%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气温每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7、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18、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分析第六段画线句子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2分) 20、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2分)

2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几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