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大型动物的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首先通过对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生理特点认识出发,进而引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通过查找资料以及临床研究,对疾病的病性、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有全面的了解,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特点和变化,以及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从多方面总结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些诊治方法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消化系统诊治疾病目录1 序言-2 -1.1研究背景-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2 -2 消化系统组成及机理- 2 -2.1消化系统组成- 2 -2.2消化系统的机理功能- 3 -3 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的诊治及预防- 3 -3.1口部常见疾病- 3 -3.2咽部常见疾病- 4 -3.3食道常见疾病- 4 -3.4胃部常见疾病- 4 -3.4.1 胃溃疡- 4 -3.4.2 胃肠炎- 5 -3.5简述常见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病因- 6 -3.6疾病防治- 6 -3.6.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严格消毒及疫苗接种制度- 6 -3.6.2发病及时治疗,必要时进行隔离等措施- 7 -3.6.3对症治疗,对因治疗- 7 -4 总结- 7 -后记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8 -1 序言1.1研究背景消化系统疾病属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范围广、病种多、易复发等特点。

近年来,在我国,不管是在动物身上,还是在人身上,胃癌和肝癌的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位,大肠癌,胰腺癌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消化性溃疡则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

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一直相当普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免疫学、酶学等的空前进展,以及许多新尖精细技术的建立,使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病因、发病机理,诊断、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消化系统病理学已是内科学中一门日臻完善的分支学科。

1.3研究目的及意义在过去的时间里,虽然在系统疾病的诊治和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次选取该该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也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好好深入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来龙去脉,对消化系统有个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规范化的研究,这对丰富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途径,推动动物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消化系统组成及机理2.1消化系统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到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其中经过的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助导管,将分泌物排入消化管内。

共有5个消化腺,分别为: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肝脏(分泌胆汁、储存在胆囊中将大分子的脂肪初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脂肪,称为物理消化,也称作“乳化”)、胰脏(分泌胰液、胰液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肠腺(分泌肠液、将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将小分子的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也是对糖类,脂肪,蛋白质有消化作用的消化液)。

2.2消化系统的机理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这些生理的完成有赖于整个胃肠道协调的生理活动。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机体所需的物质和能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均不能被机体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内被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利用。

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

这种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就是吸收。

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在消化过程中包括物理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

由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功能同时进行,共同完成消化过程。

3 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的诊治及预防3.1口部常见疾病口腔主要病状是口腔粘膜炎症,即口炎。

由于口腔黏膜发炎而敏感性增高,病畜采食谨慎,不敢咀嚼,严重时发生口腔溃疡,拒绝采食,从而影响畜体的生长发育[3]。

可分为卡他性、水疱性、固膜性和蜂窝织性等类型。

卡他性口炎的症状有流涎、采食和咀嚼障碍,口腔粘膜潮红、增温、肿胀和疼痛。

其他类型口炎,除上述基本症状外,还有口腔粘膜的水疱、溃疡、脓疱或坏死等病变,有些病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非传染性病因,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损伤,以及核黄素、抗坏血酸、锌等营养缺乏症。

传染性口炎见于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疹、猪痘等。

3.2咽部常见疾病咽部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咽炎,它是咽粘膜、软腭、扁桃体(淋巴滤泡)及其深层组织炎症的总称。

按病程和炎症的性质,分为急性和慢性,卡他性、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氏性等类型。

症状可见,头颈伸展,吞咽困难,流涎,呕吐或干呕,流出混有食糜、唾液和炎性产物的污秽鼻液。

沿第一颈椎两侧横突下缘向内或下颌间隙后侧舌根部向上作咽部触诊,病畜表现疼痛不安并发生痛性咳嗽。

咽腔视诊,可见软腭和扁桃体高度潮红肿胀,被有脓性和膜状覆盖物。

蜂窝织性和格鲁布氏性咽炎,伴有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

常见病因包括机械性、温热性和化学性刺激,如寒冷、感冒应激时,机体防卫能力减弱,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条件致病菌发生内在感染。

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等也可伴有咽炎的发生。

3.3食道常见疾病食道主要常见食道阻塞及食管炎。

食道阻塞和半阻塞,在猪群中发病并不常见。

多因饥饿或突然喂食有块根、薯块、鱼刺、肉骨头等异物所致,一般都在采食过程中突然发生。

食道炎是食管粘膜及深层组织的各类炎性疾病。

症状可见轻度流涎,吞咽困难,头颈不断伸屈,精神紧张,表现疼痛。

触摸探诊食管,可发现敏感,并诱发呕吐动作。

原发性病因包括机械性刺激,如粗硬饲料、尖锐异物等,温热性刺激,如滚烫的饲料,以及化学性刺激。

继发性食管炎见于口蹄疫,坏死杆菌病。

3.4胃部常见疾病3.4.1 胃溃疡胃溃疡是胃内表面局部糜烂脱落显露的出血凹陷区域。

猪溃疡常发生在两个部位:腺体区(该区分泌酸和酶以帮助消化食物)和胃上部及食道相连接的非腺体食遭区。

最常见的猪胃溃疡是食道区胃溃疡。

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主要表现如下:急性型发病前无任何症状,进食饮水均无异常,突然倒地,四肢游动,口鼻内流出大量暗红色血液,呼吸迫促,皮肤和可视黏膜苍白;死后剖检可见到胃及十二指肠内充满大量暗红色血液,内容物呈酱油色食糜,胃内有溃疡病灶。

慢性型病猪可见食欲减退,不爱运动,皮肤及可视黏膜逐渐苍白,贫血症状明显,粪便干结,表面黑色,仔细查看表面有黏液和血液,尿少;病猪采食量减少,生长受阻、消瘦;个别猪可耐过,大多数终归死亡。

死后剖检胃内、肠内充满酱油色食糜,胃内溃疡病灶蔓散,黏膜脱离。

其主要病因可能有以下因素:(1)饲料因素饲料粗硬不易消化,饲料中缺乏足够的纤维,饲料粉碎得太细,长期饲喂高能量特别是玉米含量过高的饲料,在谷类日粮中不适当混合大量有刺激性的矿物质合剂,饲料中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等,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饲料霉变。

(2)环境应激及饲养管理因素畜舍环境吵噪,人员流动大,空气不良,饲喂不及时等一样环境及管理的原因。

(3)疾病因素常继发于慢性猪丹毒、蛔虫感染、铜中毒、霉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也常见于维生素E缺乏、肝营养不良的猪,或体质衰弱,胃酸过多。

3.4.2 胃肠炎胃肠炎是胃粘膜和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组织重剧炎性疾病的总称,包括粘液性、脓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等炎症类型。

病猪初期仅表现消化不良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少,粪便带粘液。

随着病症的加剧,当机体吸收有毒的分解产物和细菌产生的毒素后,猪机体出现代谢障碍和消化机能紊乱,使病猪食欲骤减乃至废绝,出现先便秘而后拉稀的症状,也有的直接表现拉稀症状。

拉出的粪便似稀糊状或水样,气味酸且恶臭,稀粪便中混有肠粘膜、未完全消化的饲料残渣及气泡。

病症后期,病猪肛门括约肌松弛,甚至直肠脱出,排粪失禁,发生脱水症状,表现为眼球下陷,目光无神,尿量少或不见排尿,皮肤弹性消退,被毛粗乱无光泽;甚至出现自体中毒症状,治疗不当转归死亡,病程急短。

剖检病猪,肠内容物恶臭并混有血液,肠粘膜呈现出血或坏死,粘膜下层水肿,坏死组织剥离后,可见烂斑或溃疡。

胃肠炎的病因分析:(1)饲养管理不当因素引发本病[7]。

如:突然变换饲料,过饥或过饱、久渴或暴饮;猪舍保暖性能差,通风条件差;未定期驱除寄生虫,猪营养不良等因素。

这些都可降低猪机体的防御能力,使平时腐生于猪胃肠道内并不起致病作用的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此时增强毒力而起致病作用,导致本病。

(2)饲料品质不良因素引发本病。

如:猪饲喂不易消化的草料,或饲喂腐败变质及冷冻的草料,或饲喂被农药及重金属物质污染的草料,或饲喂混有较多泥沙的草料等因素[7],都可直接刺激猪胃肠道粘膜,间接或直接扰乱了胃肠的正常分泌、蠕动和消化机能,使胃肠道发生卡他性炎症,引发本病。

(3)使用药物不当因素引发本病。

如滥用抗生素等。

(4)其他疾病因素继发本病。

如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等疾病。

3.5简述常见伴有呕吐和腹泻的病因:(1)伴有呕吐的疾病:猪瘟、猪丹毒等热性疾病的初期(刺激呕吐中枢);有机磷中毒;传染性胃肠炎、沙门氏菌感染、仔猪剧烈下痢、胃溃疡、胃积食、食物中毒、蛔虫病等(刺激迷走神经);腹膜炎:见于嗜血杆菌感染;嵌合性疝气。

(2)伴有腹泻的疾病:病毒性疾病:传染性胃肠炎、肠型猪瘟、轮状病毒感染、猪流行性腹泻、肠道病毒感染、腺病毒感染等。

细菌性疾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痢疾、梭菌性肠炎等。

寄生虫性疾病:球虫病、弓形体病、蛔虫病、鞭虫病、肠结节虫病、类圆线虫病等。

其它:应激因素、营养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温度及湿度)、母猪因素(泌乳过高或过低)等。

其中应激因素包括断奶应激、换料应激、转群应激、热应激及密度应激等。

3.6疾病防治3.6.1加强饲养卫生管理,严格消毒及疫苗接种制度首先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尤其是烈性消化道病毒病。

其次做好消卫生消毒工作。

彻底打扫空舍顶棚、墙壁、地面,清除舍内的垃圾、粪便、污物等并做生物热消毒处理;经常洗刷料槽、水槽、栅栏、笼具等;冲洗地面、走道、粪槽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