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学说
恶之心” 、 “辞让之心” 、 “是非之心” 。 其中 “恻隐之心” (不忍人 之心) 是最根本的。他说 “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 义 之端也; 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 其次, “四心” 是 “四德” 的萌芽。孟子认为恻隐、 羞恶、 辞 让、 是非四种感情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 情感, 故称四端。这种 “善端” 是先验的, 而是超功利的。人正 是有了 “善端” , 并将 “善端” 不断扩充, 就产生了道德的观念。 虽然人的四端是生而具有的,但只有扩充起来才能形成“四 德” , 将 “四德” 继续扩充, 并推己及人, 用在政治上, 就成为了 “仁政” 。 一个人只有扩充 “四端” , 保存人性中的 “善” 才能成为 圣人, 才能行仁政, 得民心, 保四海, 反之就会使 “善端” 丧失。 再次, 虽然, 孟子强调在人的本性中有善的萌芽, 但并不 是说人生来就有高尚的道德。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是善良 的,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其善性, 都能顺乎人性。 为了 使人的 “善性” 能够保存和发展, 孟子认为需要加强个体主观 修养。即 “养心” , “苟得其养, 无物不长” ( 《告子上》 ) 。 而这种 主观修养首先就是要 “寡欲”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尽心下》 ) 寡欲就能摒除外物的引诱, 使内心的善端得以保存和发展。 如果丧失了 “善性” 就要力求把它找回来, 这叫 “求放心” 。他 说: “仁, 人心也。义,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而不知 求, 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 有放心, 而不知求。 学问之 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 ( 《告子上》 ) 要扩充善端, 还要集聚和培养人们的正义感, 孟子称这种 精神力量为 “浩然之气” , 他说, 这种浩然之气是 “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 ( 《公孙丑上》 ) ,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 人只要把 “善端” 加以扩充, 就能具备了 这种至大至刚、 豪迈无比的精神, 形成 “浩然之气” , 成为富贵 不淫, 贫贱不移, 威武不屈的大丈夫。 所以说, 孟子的性善论是 “仁政” 本体论支撑, “仁政” 之所 以是正确的、 合理的, 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的本性中, 是合乎人 性的。 孟子是以 “仁心” 行 “仁政” 的, 性善论在政治上践履, 就 是“仁政” 思想的提出。 二、 “仁政” 思想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 “仁政” 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在其思想上的反映, 因此, 孟子的 “仁政” 思想内容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符合 人民的愿望, 内容丰富, 大体如下: (一) “王道” “重民” “仁政” 学说最基本的一个体现就是孟子主张 “王道” 。 当 时人们所主张的治国之道, 概括为 “王道” 和 “霸道” 两种。他 说: “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 汤 以七十里, 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 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 ( 《公孙丑上》 ) “天下不心服而王 者, 未之有也。 ” 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为了扩张领土, 掠夺财 富, 不顾人民的死活, 频繁地发动战争, 孟子极其反对, 他说: “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 ( 《离娄上》 ) 孟子 认为, 统一不能靠霸道和武力, 只有行仁政而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有名的 “民贵君轻” 的思想: “民为贵, 社稷 次之, 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 (下转第 343 页) 乎诸侯为大夫。 ” ( 《尽心下》 ) 孟子说 “民为贵” ,
一、 孟子仁政学说的来源 (一) 孟子 “仁政” 思想是对孔子 “为政以德” 思想的继承 孟子的 “仁政” 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为政以德” 的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仁” 的思想, 是孔子的最重要 的思想, 具有极其深远重要的影响。 “为政以德” 是孔子 “仁” 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 “德治” 和 “礼治” 的政治 思想, 他认为, 只有实行 “德治” 和 “礼治” 才能成为百姓用户的 君主, 才能使国家安定。他说,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 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 《论语 为政》 以下引 自 《论语》 只写篇名) 孔子主张统治者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 本, 而不应该是专任刑罚。 “为政以德” 内在修养方面要求各国国君自己要做到行为 要端正, 只有国君做到了 “正” , 成为了道德的典范, 才能以自 己的模范行为来感染臣民, 使其行为端正。孔子又说: “为政 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为政》 ) 在孔子看来, 治 国者的道德行为对于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响。 “政者, 正也。 子率而正, 孰敢不正” ( 《颜渊》 ) 。 国君的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直 接影响着当朝政治的好坏, “子欲善而民善, 君子之德风, 小人 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颜渊》 ) 。像草随风动一样, 为官者 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 以此要求君主发挥身教作用, 引导百姓 向善, 达到国家有序。 “为政以德” 体现在外在的调节方面是要求以 “周礼” 当作 治理国家的礼仪规范。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孔子坚决维护周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 《八 : 佾》 ) 大夫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 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 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也反映出孔子坚决要维护周礼 的态度。礼仪规范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色彩, 对人们的行为具 有某种规范性的作用。 孔子主 “克己复礼” ( 《颜渊》 ) 认为只有 克制自己, 才可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于作为外在规范的礼。 (二)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石 孟子之所以在政治上推行 “仁政” 思想, 对 “仁政” 思想得 实施充满信心是因为, 孟子坚信人性是 “善” 的。孟子认为人 都有 “不忍人之心” , 将 “不忍人之心” 实行于政治方面, 就是不 忍人之政, 亦即仁政。 孟子将 “仁” 的观点诉诸 “不忍人之心” , 由 “不忍人之心” 论 “性善” , 由 “性善” 论 “天” 与 “命” 。 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 《孟 子 公孙丑上》 以下引自 《孟子》 只显示篇名) 由于先王有 “不忍 人之心” , 所以才产生 “不忍人之政” 。 首先孟子认为, 人性之所以是善的, 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 “善端” , 即在人的意识中, 有一种先验的善的萌芽, 这是人异 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孟子举了一个 “小孩落井” 故事, 即当一 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在即将落井的危险时刻, 会出于“恻隐之 心” 毫不犹豫的去拯救这跟小孩。 在这一瞬间, 他行为的动机 不是因为认识这个小孩, 也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 而是出于一 种天然的、 先验的纯粹的 “不忍人之心” , 孟子就是用这种先验 的瞬间行为反应来说明人们心中是具有一种先验的 “善端” 。 他把这 “善端” 分成了四端, 即 “恻隐之心” (不忍人之心) 、 “羞
2008 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337
文 化 万 象
孟子也主张养 “浩然之气” , 主张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 武不能屈” 。 儒家主张养气养勇亦成就了侠者重气尚节、 见义 勇为的悲壮人格。侠义精神所崇尚的侠大都是顶天立地, 重 气节, 特立独行, 凛然于世的, 而且始终保持着平等的人格观 念。 所谓 “士为知己者死” 就是这一精神的写照。 如战国时期 的刺客之侠豫让曾言 “范、 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我固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 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 。 4.儒家中孟子提出了反暴除恶的主张。孟子对残害人 民、 施行暴政的君主深恶痛绝。 齐宣王问汤武讨伐之事, 怀疑 臣不可轼君。 孟子直截了当态度鲜明地说: “贼仁者, 谓之贱, 贼义者, 谓之残。 残贱之人, 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封矣, 未闻拭 君也。 ” 主张 “暴君可诛” 。 表达了为天下除恶的思想。 这一反 暴除恶的主张, 成为后来侠铲奸除恶观念和行为的先导。 (二) 不同之处 儒家把 “仁” 视为人生追求的至高点。 “仁” 是儒家的主 1. 要思想之一, “仁” 的含义是: 克己复礼, 孝悌, 爱人, 忠恕。 其中 “爱人” 就是要把他人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 关心爱护他人。 但 这种对人的爱首先体现在亲亲、 孝悌上, 然后才推及他人, 这种 爱是有远近差别的。 侠客同样讲求 “爱” , 他们不计较个人安危 得失,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扶危济困, 除暴安良。 相较之下, 儒 家的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而侠客的爱更接近于墨家的 “兼爱” , 是不分亲疏远近的。 在这点上, 二者是相似但不同的。 儒家重义。 儒家的 “义” 就是合道, 就是符合道德原则。 2. 在时代的变迁中, “义” 的具体内容也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变化的。 孔子说 “君子以义为上”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把义看作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评判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 孔子把义放在了第一位, 他提出要 “见利 思义” 。 孟子更是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他说: “生, 我所欲 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 这与侠 的 “义” 是不同的。义是侠义精神的核心, 侠的一切行为都是 以义为指导的。 侠的 “义” 指的是义气、 恩义、 道义、 正义, 与儒 家之 “义” 在很多时候是冲突的。 《孟子・离娄上》 : “大人者,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义所在。 ” 而游侠却将 “言必信, 行必 果” 作为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这使得侠的信义往往与文化 主流相背离, 常常羁绊在 “私义” 的道路上而很难完全归于儒 家文化所倡导的 “正途” ——合道。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 “中庸之为 3.中庸, 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所谓中庸, 就是说过犹不及, 适度 的意思。而侠则是追求自由, 往往容易走极端, 在行为上经常 表现为放荡不羁, 恣意妄为, 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可谓背道而驰。 “劳 4.儒家思想中存在着等级观念的糟粕。孟子曾说过: 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 所谓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主张 的是建立明确的等级制度, 它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与引 导, 明确尊卑贵贱及君臣长幼之序, 表现出浓厚的宗法人伦色 彩。 与之相对, 侠义精神推崇平等自由的观念, 蔑视甚至有时 破坏宗法礼教。 所以侠常常是豪放不羁, 任性而为的, 强调自 我个性之张扬, 根本不把道德礼法放在眼里。只是始终坚守 着其固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女子无才便是 5. 二者对待女性的态度不同。儒家要求 德” , 在封建社会里, 用所谓 “妇德” 来要求女性, 还剥夺了女子 受教育与参加科举考试及出仕的权利。 而侠义精神所提倡的 平等自由, 使得侠客中也不乏巾帼英雄, 如聂隐娘, 红线等辈, 她们和男子一样同样可以习武, 仗剑行走江湖, 行侠仗义, 也 同样会得到人们的赞许或称颂。 四﹑ 结语 总之, 儒家文化与侠义精神还可能存在着更多的相同与 差异, 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侠义 精神又反过来影响着儒家文化, 二者在相互影响中都得以提 升, 交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共同影响着国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