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摘要:提高消费水平,是国民经济管理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众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它不可能完全如人所愿。本文是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为制定明确社会合理、适度消费的标准,并采取相应的消费政策促进适度消费水平的实现提供依据。 摘要:消费水平 多元回归 适度消费 一、变量的选取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消费需求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取决于生产,所以,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不断增加。因此,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是最重要因素。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及服务是一货币为中介的。也就是说,要按照消费品及服务的价格支付相应的货币才能交换回一定数量的消费品和服务。因此,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的涨落变化,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储蓄水平的一个因子,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直接性的居民储蓄会随之上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时就是增加自己的银行储蓄为以后的购房、养老、医疗保健做准备,这对居民的消费支出有很大影响。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用千分率表示。在消费总额为既定时,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慢于消费总额增长率,消费水平必将较快的提高;反之,消费水平必将下降。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消费水平直接依赖于消费总额,因而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规模的大小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就取决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分配。 二、模型的设定 2004-2013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各因素数据表
年份 居民消费水平(元)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年=100) (元) 2004 5032 159878.34 103.9 9421.6 5.87 70477.43 2005 5596 184937.37 101.8 10493 5.89 88773.61 2006 6299 216314.43 101.5 11759.5 5.28 109998.16 2007 7310 265810.31 104.8 13785.8 5.17 137323.94 2008 8430 314045.43 105.9 15780.8 5.08 172828.4 2009 9283 340902.81 99.3 17174.7 4.87 224598.77 2010 10522 401512.8 103.3 19109.4 4.79 251683.77 2011 12570 473104.05 105.4 21809.8 4.79 311485.13 2012 14110 519470.1 102.6 24564.7 4.95 374694.74 2013 15632 568845.21 102.6 26955.1 4.92 447074.36 (一)数据分析及模型建立 由经济理论知,当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时,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它们之间具有正向的同步变动趋势;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它们呈现相反变动趋势。除此之外,还受其他一些变量的影响及随机因素的影响,均归并到随机变量μ中。 Y--- 居民消费水平(元) X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X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X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X4---人口自然增长率(‰) X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μ---随机误差项,代表其他无法用数字表示的因素 分别作出Y与X1、X2、X3、X4、X5的散点图 由图可知,除X2外,变量X1、X3、X4、X5均与Y有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剔除X2。由此建立模型如下: Y=b+aX1+cX3+dX4+eX5+μ (二)回归分析 运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图 得出回归方程 Y=-1197.826+0.017186X1+0.017696X3+446.7958X4+0.009811X5 (-0.728505) (3.035998) (0.089471) (2.460352) (2.262063) R2=0.999576 DW=2.030240 F=2945.492 (三)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假定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017186元;假定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017696元;假定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加千分之一,居民消费水平增加446.7958元;假定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009811元。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判定系数R2=0.999576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为99.95%,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 (2)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 F=2945.492> F0.05(3,6)=4.76,说明共同影响是显著的,这一点从P值远远小于0.05也可以看出。 (3)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9下 t(a)=3.035998>t0.025(9)=2.2622,即GDP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t(c)=0.089471平没有显著影响; t(d)=2.460352>t0.025(9)=2.2622,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t(e)=2.262063著影响。 3.计量经济准则检验 (1)异方差检验 运用Eviews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图
nR2的p值=0.6061>0.05,不存在异方差性。 (2)自相关性检验。 进行DW检验。模型的DW=2.030240,即DU(3)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可见,该模型R2=0.992842可决系数很高,F检验值为520.1555,明显显著。但是X2和X5的T检验值不显著,结合经济现实分析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4.模型修正 计算个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 采取对各个变量逐个回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别对Y做X1、X3、X4、X5的一元线性回归,结果列表如下 变量 参数估计量 T检验量 R2 Adjusted R2 X1 0.025561 38.71981 0.994692 0.994029 X3 0.610679 54.06104 0.997270 0.996929 X4 -6743.566 -3.266257 0.571469 0.517903 X5 0.028717 37.74652 0.994417 0.993719 由表可看出,X3的决定系数最大,而且T检验也较显著,所以先以X3为基础进行回归,再加入其他变量。 1.加入X1,即Y=b+aX1+cX3 得结果如下图
2.加入X4,即Y=b+cX3+dX4 得结果如下图
3.加入X5,即Y=b+cX3+eX5 得结果如下 加入X1、X4、X5后R2都增大,但是加入X4后R2增大较明显,切各参数的T检验值也较显著,所以选择保留X4。 4.再加入X1进行回归,即Y=b+aX1+cX3+dX4 得结果如下图
5.再加入X5进行回归,即Y=b+cX3+dX4+eX5 得结果如下图 各项参数的检验又变得不显著,所以剔除X1和X5。 最后得方程为Y=-4252.106+0.639722X3+542.6415X4 (-3.589009)(2.805003)(48.23904) R2=0.998715 DW=2.165365 F=2719.764 对新模型进行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判定系数R2=0.998715说明,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为99.87%,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 (3)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 F=2719.764> F0.05(3,6)=4.76,说明共同影响是显著的,这一点从P值远远小于0.05也可以看出。 (4)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9下 t(c)=2.805003>t0.025(9)=2.2622,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t(d)=48.23904>t0.025(9)=2.2622,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5)异方差检验 运用Eviews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下图 nR2的p值=1.234030>0.05,不存在异方差性。 (6)自相关性检验。 进行DW检验。模型的DW=2.165365,即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