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学号:*******姓名:***专业:122税务修课时间: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任课教师:万建香老师成绩:评语: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摘要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1993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加了解我国消费的因素。

先通过相关的背景理论提出问题;搜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依此提出部分政策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收入AbstractAbstractthe recent phase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in some cases, using the related data from 1993 to 2008,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onsumption in our country. Purpose is to let us know more about China's consumption factors. To pass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theory questions; Col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using EVIEWS software measurement model for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test, and modified.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to reve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ies. Keywords: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目录1.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综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模型设定 (5)4. 数据的搜集 (5)5. 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结论 (11)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问题的提出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行为和过程,任何社会都离不开消费。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消费在全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更显重要。

可以这样概括的说,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消费活动又是经济活动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国家一系列决策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既源于消费,又回归到消费。

正因为如此,研究消费水平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

2. 理论综述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它主要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来反映。

(二)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有:1、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2、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3、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4、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平均每人消费基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额、平均每人用于各项生活消费的支出等。

(三)消费计算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

计算公式为:居民消费水平(元/人)=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报告期年平均人口根据计算居民消费的不同价格,可以计算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后者便于观察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变化。

为了观察居民消费的实物构成,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各种消费品的平均消费的数量和金额,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生存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向需要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四)政府调控政府在制定消费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消费函数的这一特征,依据协整理论,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从长期分析,要刺激城镇消费市场,必须依靠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对于刺激消费的一些短期性政策,如降低利率、增加消费信贷等,虽然短期内可能扩大消费,但不可能影响消费和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上一期扩大的消费将在下一期的消费中进行修正。

因此,短期的消费政策是无效的。

可见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首先要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做文章。

具体措施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五)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适当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

进一步完善工资政策。

目前,城市居民收入,从显性收入方面的工资到隐性收入方面的社会福利,乃至到就业机会本身,都存在着向下的压力。

这一现象说明,作为价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者收入必然会影响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

因此,应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入手,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制度,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普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保障程度,建立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济法律法规制度。

在做到“应保尽保”基础上,保障金应随着市场价格、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和增加,消除低收入居民家庭对当前和今后生活的担心和顾虑,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七)要继续强化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最后,要继续强化税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

完善个人所得税体制,加快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体制,进步强化税收征缴,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特别应该对奢侈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

(八)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为何较低?在我国,居民消费按用途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包括自有住房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实物消费、银行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其他等11类。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比1978年扩大了11倍,年平均增长8.8%。

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相对同期GDP9.8%的速度,仍相对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2003年我国居民消费相当于美国居民消费的8.8%,2008年提高到15.4%。

尽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消费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首先,食品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部分。

2008年,居民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的33.1%,美国这一比重只有6%。

其次,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偏低。

2008年我国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40.1%,美国为66.4%。

另外,我国家用汽车等舒适性消费较少。

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美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为78.8辆,固定和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34.6部,我国分别只有2.4辆和62.6部。

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

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从而居民消费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低。

统计数字显示,2000年至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净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增速快7.2个和24个百分点。

受基础资料的局限,我国居民消费计算方法也有一些缺陷,致使某些方面居民消费真实水平反映得不太够:一是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分割,样本数量偏小,代表性不够强;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消费信用资料较少,难免出现遗漏;三是居民消费中灰色支出的数据难以搜集,造成消费统计有所缺失;四是按成本法计算的自有住房消费有一定低估。

这些方面,需要努力尽快完善。

我国居民消费计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但主要方面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计算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情况。

(九)消费结构变化分析与启示近年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快速升级是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已进入消费加速转型期,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并行,消费升级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住宅、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

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不同收入的消费群体、不同的商品和区域市场对消费升级所起的作用差异较大,引发的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

逐渐缩小这些差距,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消费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渐迈向小康,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进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3/4的居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处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消费领域日趋拓宽的转型时期,呈现出几大特征。

1、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居民消费支出重点的转移是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

主要是:(1)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

从城镇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74.6%下降到2006年的56.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1%和11.3%提高到21%和1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