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内容 20、景阳冈
学 习 目 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的部分。
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准备 生字卡片、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及绘有武松打虎场景的挂图。
自 学 提 纲 一、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说说每段的大意,并试着说说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朗读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部分,想象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检 测 练 习 1、听写词语 抵御、推辞。侮辱、拒绝、和氏壁、绝口不提 (听写后,同座同学相互检查批改)
2、读拼音,写词语。 wú nài ɡuān si chǐ xiào yì yǐn ér jìn
( ) ( ) ( ) ( ) liè hù jié huǒ pī lì liànɡ liànɡqiànɡ qiànɡ
( ) ( ) ( ) ( )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 ) _____( ) _____( )挑 折 行 _____( ) _____( ) _____( ) 讨论更正 一、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
二、抓住重点,进一步理解课文 (1)、原来大虫抓人,只有一扑、二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指导学生理解:‘般’是什么意思,大虫抓人只有哪“三般”?为什么“三般”都抓不住武松? 在学生理解语句意思的基础上,(适当演示一下,以加深理解。)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指导学生理解:“就势”是什么意思?武松是“就”着什么“势”把大虫揪住的? 三、全班讨论交流事情的前因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不相信有大虫。 “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结果:打死了猛虎。)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原来武松使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用尽了力气。 结果:“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挂出绘有武松打虎情景的挂图,说说这一部分该怎样读。(要读出老虎的凶猛和垂死挣扎,读出武松的勇敢、机智、沉着,节奏稍快些,反映当时的紧张气氛。) 2.学生自己练习。 3.鼓励学生当众朗读,对读得好的进行表扬。 练习 设计 一、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1、店家给武松筛了满满一碗酒。( ) 2、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 ) 3、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就醉了。( ) 4、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 ) 5、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 6、请勿自误。( ) 二、把加点的词换成另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1)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 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不是半夜三更谋我钱财? 莫不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 大虫:___________________ (4)还是先下冈去,明早再来理会。 理会: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改变意思,变换一种句式。 (1)难道不付你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 三、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店家道“:我家的酒( )是村里的酒,( )比得上老酒得滋味。”
2、店家( )说( )摇著头,走进店里去了。 3、( )店家怎样劝武松不要上冈,武松( )不听,执意上冈。
4、( )武松不把老虎打死,( )会被老虎吃掉。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请你用四个词语概括出整个故事的情节: ( )——( )——( )——( )
2、本文重点了武松( )和( )这两个故事情节,分别可以看出武松( )和( )的性格特点。
3、“就有大虫,我也不怕。”这句话是 对 说的,表现了他 的特点。
五、阅读,完成练习。 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闪在青石旁边。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上按了一按,望上一( ),从半空里蹿下来。武松吃那一惊,酒都变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里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 ),( )在大虫背后。大虫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 )。武松一( ),又( )在一边。大虫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 )。武松一( ),又( )在一边。
1、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动词。 2、这一段文字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面。“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________,这样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 ”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学习 内容 19、草船借箭 学 习 目 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梳理文章结构,品词析句,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内化、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言和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难 点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前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 自 学 提 纲 1、自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通过刚才的读,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和体会。 检 测 练 习 1、读拼音,写词语。
dù jì wěi tuō qīnɡ yì tuī què
( ) ( ) ( ) ( ) sī zì léi ɡǔ chénɡ xiànɡ shén jī miào suàn
( ) ( ) ( ) ( )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干 都 相 ( ) ( ) ( )
3、形近字组词。 幔( ) 援( ) 寨( ) 延( )漫( ) 缓( ) 赛( ) 廷( ) 讨论更正 一、归纳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妒忌诸葛亮并设计陷害他是发生这件事的——起因,诸葛亮神机妙算用草船来借箭是这件事的──经过,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自叹不如是这件事的——结果)
2、交流故事中你最欣赏的人。(板书: 诸葛亮 神机妙算) 3、理解“神机妙算”。(神奇的机智巧妙的谋划。)针对“神机妙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
5、交待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神”和“妙”加上着重号.)
二、自主学习 品读感悟 全班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评读、齐读此句体会雾大。)
2)、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3)、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板书:知天时)
3)、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那我们把它改过来!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4)、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引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3)、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诸葛亮他是怎么说的?(笑着说。)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学生自由读)
交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