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大学作业(论文)题目: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课程名称:全球化、资本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任课教师姓名:XXXXXXXXXXXX研究生姓名XXXXXXXXXXXXX学号:XXXXXXXXXXX年级:2010级专业:动物学学院(部、所):生命科学学院任课教师评分:2010年11月18日目录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摘要 (3)关键词: (3)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4)1.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
(4)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4)3.有助于资金融通。
(5)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5)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5)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6)3、对金融业的影响。
(6)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
(6)三、中国的对策 (7)1.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7)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7)3.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7)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8)第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
(8)第二是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
(8)第三是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
(8)综述: (8)参考文献: (9)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
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
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
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
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
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全球化优势与弊端产业结构调整比较优势基尼系数前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这个词语——实际上主语是多元的;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全球化存在着极限;在谈论经济全球化时,我们正面对一个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政治上,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民族利己主义、民族霸权主义等等日益升级。
全世界的物质、思想、机构以及人员的交流在成指数增长,这个现象只是一个长期历史趋势的一部分。
如果“全球化”这个词语能够得到适当的定义和应用,人们会发现它很具有实用性。
我们完全可以将全球化阐释为人类历史的主旋律。
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
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
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
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
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
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
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
开拓市场,更新技术。
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
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急剧攀升。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主要参与的市第二种形式的全球化。
一、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1.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不仅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且在所有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也能获利。
对于我国来说。
主要优势在于自然资源。
廉价劳动力。
区位要素和其他基本的要素优势产业,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
但是从动态来看。
随着时间的移动.中国的要素禀赋会发生变化,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由于不断得到充分利用而变得短缺起来。
相应的。
资本和技术由于不断积累而变得丰裕起来。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
中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
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
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
当然,从总体上说.中国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
海尔、联想等公司已经跻身世界舞台。
3.有助于资金融通。
第一。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
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
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
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则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更是达到510亿美元的规模。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的挑战。
按照发展中国家长期盛行的观点,现实的国际经济体系是极端不合理的,全球化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除了少数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出口市场中得到好处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市场后无力同国外廉价的商品和投资者竞争,本国的公司和农场纷纷倒闭。
同时,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性政策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已经受到侵害。
自由化政策导致了失业,削减保健和教育服务等消极后果,那些经济主体无法同外国进行竞争的国家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对于我国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海默的跨国公司垄断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同,证券资只涉及资金的转移,而直接投资包括技术、知识及管理等一揽子资源的转移。
企业正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
独占性的生产要素的优势,通过控制国外经营达到控制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可以说,跨国公司从事的直接投资突出特征是产业控制,即通过技术、管理等产业链条将国外受投资公司牢牢控制,而不是像一般证券投资那样只涉及企业的股权比倒。
我国一些企业在与外国资本合资或引进外资后,始终都没有形成企业主导型产品。
许多企业仍没有掌握过硬技术。
与此同时,外国合资企业对投资后的垄断主要集中在掌握先进技术、管理和品牌上。
这就导致中国一些企业在合资后,尽管股权占有最大,但由于受。
“独占性生产要素”的限制。
往往并不能实现对企业生产的真正控制。
与此同时,外资却在利用中国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赚取大量的利润。
此外,在逃避税收方面一些跨国公司的政策对我国的主权实际上也是一种践踏。
跨国公司通过子公司在中国各地的扩张,用占股和收购的办法控制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也带来致命的威胁。
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但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在不断引进外资之后,至今还没有形成出口主导型产业,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仍然属于以数量和低价销售为主的粗放型类型。
照此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仍然不会有竞争能力,而低价销售的数量扩张将会因国际反倾销而不得不萎缩。
1979年,欧盟首开西方国家对华反愤销先河,据统计,在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约有10%受到了欧盟反倾销的影响。
今后,诸如此类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外国在中国的企业通过垄断名牌专利,不仅在中国占领了市场而且不断在国际上获利。
3、对金融业的影响。
以美屋为倒,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能量和工具都是中国金融机构所不及的。
对国有金融大企业可能构成生存威胁。
同时中国股市逐步开放,美国投资基金的巨大冲击可能难以提防。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
而金融体制的弊端和漏洞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瘸疾。
中国金融体制重建和金融开放的两个时间表之间的时间差,可能成为美国资本大规模打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同时中美之间的汇率问题日趋白热化,汇率的剧烈变动。
对中国的出口,就业。
外汇储备,金融体系以及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同时,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利润达到1000多亿人民币,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外资滞留过多都将会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如果外资大量流出,或出现集中挤兑的现象,我国很可能出现外汇危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跨国公司造成一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教训。
在世界上屡见不鲜。
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较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化。
接受较多的外资。
发展比较快。
而西部仍然处于较慢的发展阶段。
两地的GDP差距很大。
贫困阶层对社会分配不均。
不公有强烈的反响,其中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产生逆反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