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主要观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主要观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简述现代化理论从萌芽至成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以总结和探讨西欧国家自身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学者有圣西门、孔德、迪尔凯姆和韦伯等。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

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7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主要学者有社会学家帕森斯、政治学家亨廷顿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60、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瞩目于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现象及其原因,提出了分析“中心-外围”结构产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因此,研究现代化除了要重视经典现代化理论外,也不能忽视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

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

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也因此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表1:不同领域经典现代化的主要特点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根据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等;根据研究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六个学派。

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根据领域不同,可以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等;根据研究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六个学派。

政治现代化理论。

代表人物:伊斯顿、阿尔蒙德、阿普特和亨廷顿等经济现代化理论。

代表人物:罗斯托、弗兰克、格尔申克隆和库兹涅茨等社会现代化理论。

代表人物: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现代化心理理论。

代表人物:英克尔斯和麦可勒兰德等比较现代化理论。

代表人物:布莱克和艾森斯塔特等)等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

在40~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步入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仍然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有些地区甚至处于原始社会。

所以,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就是现代化。

表2:经典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六个学派根据经典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

由于人们对世界先进水平有不同的认识,高度发达工业社会内部也存在许多弊端,而且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经典现代化理论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如何解释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学者们发现,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合适的,用它解释发达工业国家将来的发展就不合适了。

可以肯定地说,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驿站。

那么,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过程是什么?二、依附论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拉丁美洲的依附论,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外围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研究西方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资本主义积累运动,和帝国主义扩张的严重后果——外围或边缘地区的不发达问题,因此可以把它视作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新的重要补充和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把它视作批判西方全球化的“新帝国主义理论”。

从其阐释外围或边缘地区不发达问题的原因及其对策主张来说,可以把它视作全球化背景下植根于第三世界的新发展经济学理论。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流派中,它尽管显得激进,然而却是非主流的。

依附论的中心议题是探讨不发达国家的根源和如何解决这些不平等的发展与依附问题。

它在20世纪60年代取代结构主义理论,无疑表明了它对解释当时不发达国家情况的适应性。

从方法论意义上来说,依附论为我们认识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广大第三世界的不发达问题,对于认识不发达国家在西方国家跨国公司投资中的地位,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内部政治与经济关系,对于不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为“外围”国家实现工业化等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在价值取向上,大多数依附论者倾向于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的政策,依附论提供的具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的某些基本结论等,都是值得肯定的理论贡献。

至于依附论主要的也比较一致的观点,按照瑞典经济学家马格努斯•布鲁姆斯特鲁埃和比约恩•赫特内的意见,可以简要归结为4点:欠发达是同工业化国家的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发达与欠发达是同一世界进程的不同侧面;欠发达不能被视为一个进化进程的原始条件;依附不仅仅是一种外部现象,在内部结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中它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是,依附论的理论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比如美国学者拉西特批评依附论的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他指出,依附论只使用一个独立的变量——国际经济的运作——来解释第三世界出现的“不发达、边缘化和依附性发展”这3种不同现象是不科学的。

而且,依附论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划分所谓“中心-外围”的世界,无疑犯了片面强调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矛盾,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全球范围内“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一根本矛盾的错误,因而其求解外围或边缘地区不发达的出路的各种主张,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在各种场合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口号的真实含意。

从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现实上分析,依附论似乎也遭到了挑战。

苏联和东欧的变革无疑是对绝大多数依附论坚持者的一个动摇,而冷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舞台上力量的弱化以及处境的艰难更是让依附论似乎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论。

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卡尔多索的联系性依附发展理论也受到怀疑。

总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国际关系的现实都对依附论提出了挑战和质疑。

从另一方面说,对于现在所谓的不发达国家而言,不管是加入世界经济的过程还是与其隔离,这些都不能保证一国经济的发展,重要的是一国改造自己国家经济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战略、财政体系以及经济和政治领导人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瑟尔瓦尔 (A. P. Thirlwall) 则强调发展中国家运用计划比市场机制更为重要。

因此,尽管在其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不断地“修正”自身,但由于理论上的固有局限以及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发展变化,依附论的理论生命力不断遭到质疑和挑战,有的学者现在甚至开始讨论“依附论是否真的死亡了”的问题。

关于依附论的发展方向,其著名代表人物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认为,有把它扩展为一种世界体系理论的必要性。

当然,谈及这些多对于依附论的批评和批判,并不说明依附论已经没有生命力了。

我们应承认依附论作为一种理论,确实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然而,对于一种理论的认识,最为重要的是要认识它所提供认识和论证问题的方法。

如笔者认为依附论采用了一种结构主义手法,从埃及经济学家阿明的不平等的发展理论来说,其主要是强调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于形成一种中心和外围国家之间不平等依附的意识,阿明认为中心国家是通过一种国际不平等的交换格局,实现和加剧了中心与外围这种国际经济关系。

从本质上看,依附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畴依然有效,对于认识不发达国家在西方国家跨国公司投资中的地位,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内部政治与经济关系是有参考作用的;另一方面,对于不发达国家如何利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为“外围”国家实现工业化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世界体系论世界体系论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在借鉴和融合依附论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企图实现对二者的超越的产物。

这决定了它一方面批判西方中心论,反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家们主张的外围或边缘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全盘西化论;另一面分析世界体系的流动性,论证资本主义的长期性、稳定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学术思想的影响上,世界体系论整体性、宏观性、综合性的理论视野、“多学科一体化”的研究方法、注重相互借鉴与融合的理论特点,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一个最大的剩余价值的“吸收器”等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观点,都使得它在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的确,凡是研究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的学者,研究第三世界发展问题的发展学理论家,包括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和发展战略学的学者,对世界体系论的一些观点,不管是赞成还是不赞成,都得在他们的著作中加以引述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体系论与依附论存在一定理论渊源关系,同时,它在以下3个方面又明显比依附论更进一步。

第一,它在采用依附论核心——边缘理论模型的同时,建构了半边缘地区这一攸关世界体系长期稳定的重要概念,而且,它不像依附论那样把国家作为研究单位,而是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明3个层次的分析,深刻揭示“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的发展变迁和运作机制;第二,它从一个更加明确的分析框架来观察世界经济和国际体系的静态结构和动态进程,因而比依附论在时空上更具整体性;第三,它从全球角度出发,强调依附的普遍性和边缘国家的共同性,因而克服了依附论拉美经验的局限性。

相关主题